梓木多等
有楸梓:鋸開色微紫黒,用以為琴底者也。有黃心梓:其理正類櫧木而極細,黃白不堪,若作器用難朽,非琴材也。漆木亦類梓,蓋取其漆液堅凝,古人亦以備材料湏,不經取漆而老大者方可用。
琴腹
製琴腹宜安,鳳足處須小厄之,過足則複寛之。葢聲過厄則不直達,過厄寛則複悠揚而出,所以韻長乃唐雷文秘法。此論琴腹橫廣也,靣底皆然,於厄處空鑿足。
琴足
琴足宜用棗心、黃楊、及烏木,葢取其堅實。足之下須令平如鐡切,忌尖與凹,足之柄與琴之鑿必小大相當,毋差毫厘。若柄小而以紙副之,琴聲必泛。嶽軫、焦尾亦宜用此三等,木切不可以金、玉、犀、象為飾,多誨盜並為琴害矣。
雷張槽腹法
雷張,製槽腹有妙訣。於琴底悉窪微令如仰瓦。葢謂於龍池鳳沼之,弦徽令有唇。餘處悉窪之,正如今銅錢之背,穿眼處有弦,凸起令聲。有闗閉既取其靣底,若如瓦相合而池沼之,唇又關閉不直達,故聲有所匱而不散,豈論琴腹堅深也。餘嚐見畢文簡公張越琴,於池沼間以指探之,果如此。
琴受土氣
人之愛琴者歿,則戒子孫蔵之塜,間或有用石匣者。複出而為世用,多是聲沈闇闇然。葢以受土氣多,濕氣勝耳。法當用大甑蒸之,以去濕氣,一蒸未透再多蒸之,於風日處掛曝經月,聲複矣。
浦江古琴
〈婺,牙代矛〉州浦江一士大夫家,發地得琴,長大有斷紋。紹興間獻之禦府,為巨璫所阻。曰“此墟墓中物,豈宜進禦府”。遂給還其家,至今寶之。雖聲帯濁,而以作廣陵等大曲,彈愈久而聲方出。此琴若用前蒸曝法,當無比矣。
琴靣有穿孔
南昌一士家有古琴。靣上三穿孔,然皆不當弦不礙聲,號曰“玲瓏玉”。有達官以千緡市之而去。紹興諸暨一士大夫家有一穿孔琴,亦不當弦。今已轉徙他處。
琴案
琴案:須作維摩様,庶案腳。不礙人膝,連靣高二尺八寸,可入膝於案下而身向前,宜石靣為第一,次用堅木。厚者為靣,再三加灰,漆亦令厚,四腳令壯,更平不假坫扱,則與石案無異。永州石案靣固佳,然太薄,板須厚一寸半許乃佳。若用木靣,須二寸以上,若得大栢大〈朿上束下〉木,不用膠合,以漆合之尤妙。又見今人作琴桌,僅容一琴。須濶可容四琴,長過琴三之一,試以案較琴聲便可見。琴案上切不可置香爐雜物於前,吳自強《雲山集》雲:“於案靣作小水槽不必爾也”。
琴室
前輩或埋甕於地,上鳴琴,此説恐妄傳。蓋彈琴之室宜實不宜虛,最宜重樓之下。蓋上有樓板,則聲不散,其下空曠,清幽則聲透徹。若高堂大廈則聲散,小閣密室則聲不達,園囿亭榭尤非所宜,若必幽人逸士於高林大木或岩洞石室之下。清曠之地,更有泉石之勝,則琴聲愈清,與廣寒月殿何異。
掛琴
掛琴不宜箸壁,有土氣。惟紙糊格及漆格上當風處為妙。然須無人往來,小兒、婦女、貓犬所不到處,當掛時加袋以障塵。匣之則去袋。葢袋能引濕氣,梅月須早入匣,以厚紙糊縫,安樓上陰涼處。琴匣之製須低矮窄小,僅可容此琴,葢令容受於口,仍釘鉸加鎻。若令僮仆抱琴,勿橫抱,多前遇物觸損雲牙。不若於袋上作大襻,豎肩背後則不損,然襻須不可寛。
露下彈琴
露下彈琴而聲不泛,葢陽材也。若鍾鳴雞唱,霜清月皎,以陽琴鼔之,聲更清徹。陰材則不然。
彈琴盥手
未彈琴先盥手。手澤能膩弦損聲,夏月尤甚。唯早晚差涼宜弄琴,正午炎熱非惟汗汚,天氣太燥亦難為弦,若陰涼處無害。
焚香彈琴
惟取香清而煙少者。若濃煙撲鼻,大敗佳興。當用水沈、蓬萊,忌用龍涎、篤耨、兒女態者。
對花彈琴
彈琴對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艸縻〉薝卜等。香清而色不豔者方妙。若妖紅艶紫,非所宜也。
彈琴對月
夜深人靜,月明當軒,香〈爇,火代灬〉水沈,曲彈古調。此與羲皇上人何異,但須在一更後三更前,葢初更人聲未寂,三更則人倦欲眠矣。
彈琴舞鶴
彈琴舞鶴未必能舞,觀者閧然,彈者心不専,此與觀優何異,誠非君子之事。
臨水彈琴
湍流(曝/瀑)布,凡水之有聲,皆不宜彈琴。惟澄淨池沼,近在軒窗或在竹邉林下,雅宜對之。微風灑然,遊魚出聽,其樂無涯也。
膝上橫琴
春秋二候氣清而和,人亦中夜多醒。月色臨窗,披衣趺坐,橫琴膝上,時作小操,然須指法精熟方可為此蚌徽,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貴。
蚌徽
者葢蚌有光采,得月光相射則愈煥發,了然分明,此正謂對月。及膝上橫琴,設若金玉則否,今人少知此理。然當用海産珠蚌更多光采。
道人彈琴
道人彈琴,琴不清亦清。俗人彈琴,琴不濁亦濁。而況婦人女子、倡優下賤乎。
古硯辨
世之論硯者,皆曰多用歙石,蓋未知有端溪,殊不知曆代以來皆采端溪。至南唐李主時端溪舊坑已竭,故不得已而取其次。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時好事者作《研譜》,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唯有舊坑,無新坑。上、中二岩則皆有舊、新坑,於歙亦然,其失二也;世之論端溪者唯貴紫色,而不知下岩舊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種。初未嚐有紫,無它,未曾觀古研耳,其失三也。餘慮世人貴耳鑒而無心賞,故述《古研辨》,惟說端、歙二溪而不它及,蓋端、歙或強以為硯,寧不羞見子墨客卿乎?是說非老於用研者,其孰能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