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1 / 2)

第一章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

——孔子眼中的老子(約前600 - 前500)

老子者,老聃也,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太上老君,當然不是《西遊記》中把孫悟空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太上老君,因為老聃根本就不會煉丹。後來道教打著老子的旗號研究長生不老藥和采陰補陽的房中術純粹是胡鬧,就像海涅對馬克思感慨:“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

不過從皇帝和道士們對煉仙丹和房中術的迷戀可以看出老子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瀟灑飄逸的形象。傳說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穀關,夕陽西斜,光華東射。留下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後,化作一縷青煙“飛升”,不知所終。他給人們最後的印象,就是他騎著青牛,向前,向前。

其實老子並不像後人想像的這麼飄逸,他有著不幸的童年,他是個遺腹子,生下來就沒見過父親,親友因見其耳朵大而垂,就給他起名為聃,聃就是耳漫的意思。至於曆史書上說老子姓李名耳則很是可疑。據專家考證,春秋時代是沒有李姓的,直到《戰國策》中才始有李悝、李克等李姓。老子的李耳可能是江淮一帶管老虎叫狸兒的諧音,因為老子生在庚寅年虎年,所以大家稱他為李耳,就是老虎的意思。

把李耳隻看作老虎就有點小瞧他了,他是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當時,孔子在魯國,老子是諸侯的中央機構周的史官,孔子久聞老子大名,於是到周,以禮的問題向老子請教。中國曆史上兩大宗教的教主,就這樣相遇了。

二人的相遇絕對值得後人想象,二人在思想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從後世對待二人的態度上就能見端倪。與孔子的“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世俗聖人封號不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是天上的神仙,二者是仙俗有別的。但對待世事人生態度上的不同並沒有阻礙兩者之間友好的交流。中國文化獨有的寬容精神在中國文化上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孔子曾對他的門徒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孔子對老子是極其尊重的,頗有“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的意味。”由於出世和入世目的的不同,孔子的思想並沒有進入虛極之境界,變虛極為精心思慮,從而去精研仁義禮智信的治世之道,但並未進入真正的修道而體道的境界。

孔子也就在與老子的一番談話中受益匪淺。他事後對他的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他在一係列的對比之中驚歎敬慕著老子像龍那樣的變幻莫測,乘風上天他還把老子說的“無欲”“不爭”“柔勝剛”“弱勝強”,“中氣以為和”、“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無為”等修道原則融彙為他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