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2 / 2)

龍終究要乘風而去。於是,老子騎一青牛,悠悠而去,到函穀關時,遇見守關小吏尹喜。尹喜對老子才學極為欽佩,便請求他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在品味《老子》的時候,應該感謝尹喜,沒有他的求告,中國文化可能就永遠殘缺了。而寥寥五千言,在浩瀚的文庫中,就字數上也算是“渺滄海之一粟”,但足以臻於達到無所不為“龍”的境界了。

這五千言自然也如紀曉嵐所說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以致於一個人“不讀《老子》,不知中國的文化”。世事人生,也都可以從老子中找到完美的答案“一本老子書,象一隻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回答了“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一次從哲理的高度提出並考察了有關“為”的問題,從而為中國哲學傳統特有的人為踐履精神奠定了邏輯和曆史的起點,這種思想也就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千百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幾乎無一例外地外儒內老,更有甚者,仗著老子在名利場裏玩起太極拳,明哲保身,八麵玲瓏。儒學為你提供了治世的學問,但隻有老子才能夠交給你政治的權術。僅有學問,而不知權變,像曆史上一些隻知道孔子的儒家呆瓜,注定在人生場上是失敗者。而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是用老子之道治國化天下的光輝範例;還有張良幫助劉邦取天下後,功成名遂身退,從赤鬆子遊等等。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無為是因為其簡單,正是因為質樸簡單,所以一部《老子》可以上至天地宇宙,下至生活瑣碎,把玩揣摩出無窮的道理。這倒應了佛教的一句話:“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依類各得解”。 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妙境了。

【名家巡禮】

紀曉嵐:(1724-1805)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紀曉嵐自小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博古通今,正如自謂的“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騁”,盛名當世。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 “自始至終,無一息之間”,大功告成。其辛勞也不言而喻,卻也是人生收獲頗豐的十年。他既為恰逢“王事適我”的曆史機遇而欣慰,又為“期於世事有補”願望的實現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