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微言大義的至聖先師
——張岱年如此看孔子(前551—前479)
1948-1949年,蔣介石兵敗大陸後,他運走了一大批黃金及文物古董,據說還特意運走了三個人。 而那三個像“傳國玉璽”一樣重要的人中,有個叫孔德成的,當時他還是一個28歲出頭的年輕人。就是這位尚未而立的青年,因其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孫,承襲著兩千餘年孔子的神聖血脈,而被視為“國之重寶”。
漫長的中國封建曆史中,曆代帝王將相輪番更替,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孔子家族的地位卻日益升高。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作為一個沒落貴族的子弟,被一再追封加諡,由“褒成宣尼公”到“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一直到“大成至聖先師”。 其地位之尊貴,其思想傳承之久遠,綜觀中國曆史,無有出其右者。
細觀曆史,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對待孔子,漢族政權雖然表現的畢恭畢敬,而少數民族政權對孔子的褒獎程度,甚至超過了漢族政權,元朝時候,皇帝覺得宋朝對孔子的封號還不夠氣派,便改稱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到清順治時期,孔子更被被冠以“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的稱號;因為他們知道,孔子對當時的漢族來講,已不僅僅是一個文化上的符號,而成為一種精神,一種信仰的偶像,對孔子的尊重,就是對漢民族精神的尊重,也是對漢族的尊重。
孔子的思想為中華民族確立了道德規範的基礎,也確立了以道德的秩序來實現國家秩序的基本政治路線。張岱年先生說“儒家學說中確實具有一些微言大義,‘微言’即微妙之言,‘大義’即基本含義。微言大義即比較具有深奧精湛的思想,亦就是儒學的深層義蘊。”
孔子的思想的基礎是以道德作為政治。一個沒有思想上統一的國家不會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統一的國家必須有統一國家的信仰。西方維護統一的法寶是對法律和對上帝的尊敬,而中國是依靠道德的尊敬,這種尊敬靠對孔子以及其學說的崇拜來實現的。
孔子的微言大義不僅影響了中國的近兩千年的政治,而其言論中體現的道德思想和人格理想,以及他自己的思想品格更更深刻的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人格精神。孔子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曆盡艱辛,但仍沒有得到諸侯的任用,可是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
孔子還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見在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是後人又往往曲解活故意曲解了孔子的本意,在義利的關係上,孔子卻是是重義輕利,但孔子卻並不絕對的反對利。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