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九 平靜的一年(2 / 2)

無法,既然太史慈不上套,李儒也就隻能改變計劃,把西域聯軍和羌人部族聯軍分成若幹部,不斷地對韓遂進行騷擾襲戰,一邊做出點樣子給朝廷看,一邊也是釋放出董卓手上無強兵的信號麻痹韓遂,隻等韓遂對他們掉以輕心,把目光轉向三輔以後,他再趁機出兵了。

反正隻不過是把作戰時間延長一些而已,李儒也不在意,或者說其實李儒還巴不得這平叛的時間拖得越長越好,因為韓遂為了籌集糧草,所以命令手下在涼州各地進行大肆掠奪,對涼州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田地屋舍被毀,百姓流離失所,更是有許多涼州的世家大族因為反抗韓遂的兵鋒而被屠滅,韓遂控製下的三郡因此變得殘破不堪。

隻是這些殘破,卻是對董卓掌控涼州大大地有利,隻因沒了這許多的世家大族,隻是六郡良家子出身的董卓將來對這些土地和政治的掌控不知要少花多少力氣,因此上李儒當然是希望這場平叛的戰爭拖得越久越好。

反觀太史慈這邊,眼見連日來收攏的數千流民衣不蔽體,麵黃肌瘦的淒慘模樣,又聽著他們不斷哭訴著叛軍的暴行,思念著死在叛軍刀下的親人,太史慈心裏是恨不得馬上提兵殺入涼州,平定這次的叛亂,隻是他也清楚,自己手上兵馬不過數千,作為奇兵牽扯一下叛軍側翼,或是據城死守沒問題,可是要讓他領兵正麵抗擊十倍兵力於己的叛軍,根本不可能,太史慈可不相信韓遂會吃了自己一次虧以後還會再讓自己牽著鼻子走。

再說陳倉一地最近又收攏了大量流民,衣食住行皆要他打理,可是太史慈打仗在行,可要他處理這許多繁重的內政工作,他根本處理不過來,而他手下唯一能幫他分擔事務的就隻有一個文聘,可文聘雖然出身世家,也是癡迷軍旅,對於此等內勤之事也是不甚擅長,所以一開始陳倉在兩人管理下開始發生了不少混亂。

像是什麼糧草分配不均,臨時營地不夠之類的事情時有發生,讓得太史慈和文聘兩人是到處救火,忙得焦頭爛額,這種混亂一直到得衛凱到來才有所好轉。

衛凱是河東衛家子弟,他的堂弟在曆史上很有名,叫衛仲道,就是曆史上蔡文姬那個短命的第一任丈夫,而衛凱此人在曆史上就以才學聞名,善書法文章,執掌魏國的禮製和圖書典籍,可以說是一個專精於內勤的人才。

之所以衛凱會來襄助太史慈,可是因為王允知道太史慈身邊缺少一個理政的人才,怕太史慈會把陳倉政務攪得一團糟,耽誤了軍事的建設,危及到他的前程性命。王允可不想自己的義女還沒過門就要守寡,恰巧王允知道衛凱因為是庶出,都快四十歲的人了,在老家還隻是混了個刀筆吏,於是便花了大力氣,腆著臉向自己這個晚輩求助,讓他去太史慈那幫忙。

自負才學,卻是因為庶出的身份得不到家族的重視,衛凱可是自感埋沒,在這個時候王允讓他去給太史慈幫忙,雖說是暫時的,但是在一個屢立戰功的新晉將領身邊任職,對他來說又未嚐不是一個機遇,更何況按王允所說,這個將領身邊可是沒有一個同他這般擅於理政的人物,這麼說來到時候衛凱可就是太史慈身邊內勤方麵的一把手了?

一念至此,衛凱也是欣然點頭,答應了王允所請,來到了陳倉。

衛凱的到來,陳倉政務才總算是走上了正軌,流民被安置妥當,荒廢的田地也趕在了春耕過去之前被開墾了出來,武庫裏的衣甲兵器都經過了修理,新的兵械也在不斷地打造當中,有了衛凱在政務上的支持,太史慈和文聘終於可以吧所有的精力放回到軍事上,努力營建著陳倉的防務,為不久後到來的與西涼叛軍的戰鬥做準備。

就這樣,連同韓遂之內,在各方拚命地積蓄著實力當中,公元一八五年,漢靈帝中平二年就這麼平靜地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