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是我最崇敬的醫學殿堂之一。2007年,在上醫八十周年的慶典上我曾有個發言。我認為這所黃浦江畔的“黃埔醫校”為國家的醫學人才培養和醫學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名副其實的一流大學。上醫靠近上海最繁華的商業區徐家彙,但是一走進學院的大門,蓊鬱的樹木會立即將車水馬龍屏蔽在牆外,整個校園安靜得不像身處鬧市之中。隻看到學生們捧著書本,腳步匆匆卻氣定神閑地去上課、去圖書館、去實驗室,他們的氣質和這所培養他們的學校已經水乳交融—處喧囂而不躁,居繁華而不驕。上醫的教師和醫師,讓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的風範和素質,他們有上醫人特有的舉止和修養。
1927年顏福慶先生創建了我國第一所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醫學院校。八十五年以來,無論戰火紛飛的年代、自力更生的歲月還是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始終如一地肩負著曆史和社會的責任,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端傑出醫學人才。這些年來,因各種各樣的因緣與上醫人打過許多交道,學生的好學進取、學者的窮幽探微以及醫者的嚴謹專業都讓人對這所醫學院不得不肅然起敬。顏福慶先生當年傾力倡導的“正誼明道”四個字已經深深融入了這所殿堂的骨髓裏,成為所有上醫人的精神胎記。
這本書就是一本關於上醫人的書,講述的是上醫人的故事,敘說的對象全部為上醫培養或在上醫工作過的兩院院士,包括畢業的校友以及目前執教上醫的老師在內,年齡跨度近半個世紀,其中有的是我非常敬仰的前輩,有的是並肩作戰多年的學界同仁,年齡最小的剛過知命之年,後生可畏。從年齡結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上醫人才梯度的完整以及優秀學生的層出不窮。本書的執筆者大都是上醫目前的在讀學生以及部分上醫校友,適逢上海醫學院八十五周年院慶,他們誌願組成采訪小組,親自上門拜訪老師和老學長,認真地進行溝通與交流,事前、事後搜集大量背景資料,寫成稿件曆經多次修改,終於得以結集出版,實屬不易,精神可嘉。我想,上醫人寫上醫人,擁有共同的臍帶與血脈,或許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個中神髓。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出版,除了向院慶獻禮之外,還具有另外兩重特殊的意義。院士代表我國最高的學術榮譽,盡管我向來不提倡對院士進行過度崇拜,但他們在具有校史意義的年份裏,在芸芸上醫人中選取了院士作為敘說和立傳的對象,也許更多的是一種象征姿態。這是他們向學術的致敬,表達了這所醫學院對學術精神的尊重與推崇,此其一;這些入選其中的院士,每一位都是當之無愧的優秀上醫人,每一位都是上醫精神最好的代言人,他們就是上醫的曆史。將這些曆史記錄下來的學生,是他們的晚輩,是當年的他們,了解、記錄、書寫、展示,事實上就是一種上醫精神的薪火相傳,此其二。讀者如果想了解上醫曆史,體會上醫精神,不妨讀讀此書,相信會受益匪淺。我必須說明,上醫出了四五十位院士是了不起的成績,但在上醫的曆史上和現實中,有相當一批人比院士還院士,他們的學術成就和科學精神以及對國家的貢獻絕不遜於院士。他們同樣值得尊重,值得學習。
感謝本書編委邀我為此書作序,謹以此文,祝上醫越辦越好。
中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