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著名經學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寫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意為匡扶濟世、不謀功利。一千多年後,朱熹以此為處事之要,將其列入《白鹿洞書院揭示》之中。又一千年後,1927年,由中國人獨立創辦的第一所醫學院校—上醫創建。1934年上醫創校先賢顏福慶先生將“正誼明道”作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的校訓,並以此激勵後人。
上醫創建八十五年來,遵循這一治學理念,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醫藥衛生人才。從建國初的 16位一級教授,到48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巨擘翹楚,才俊輩出。
攀登科學高峰無平坦大道,無捷徑可循。作為我國科技領域頂尖學者的代表,院士們憑借自身堅韌不拔的毅力、求真創新的精神和嚴謹務實的學風,經曆種種坎坷和曲折,實現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飛躍。他們不僅體現著敬業奉獻、頑強拚搏、團結合作和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同時,也都是具有遠大理想與高尚情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模範踐行者。
在上醫院士們成長、成才、成就的人生路途中;在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曆程中,母校的培育和熏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作為中國現代醫學一塊永恒的基石,上醫由初生到茁壯,上醫篳路藍縷、勤耕不輟、師生一德、薪火相繼,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名醫名家和數以萬計的醫藥衛生和醫學教育領域的精英骨幹。回顧上醫八十五年的風風雨雨,每一位上醫曾經的、現在的學子,無不心潮澎湃。
為了傳承文脈、澤被後世,上海醫科大學校友會決定組織年輕的醫學後輩,采訪和編撰曾在上醫就讀或工作過的上醫院士們的故事,編撰《正誼明道—上醫院士如是說》一書。此書的出版,一方麵是為了展現上醫院士們的思想和精神,傳播上醫文化的精髓和力量;另一方麵也為了向上醫創建八十五周年慶典活動獻禮。書中的院士,有的在上醫度過了寶貴的青春求學時光;有的則在上醫傾注了畢生的抱負與熱情。或許,他們對上醫的記憶,隻是生命中的一小段時光,但正是他們每個人的一小段時光,共同串起了上醫的高尚醫德與濃重文脈,成為今日上醫學子深深呼吸的文化氣息和細細品味的精神食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受過上醫文化熏陶,又為上醫文化作出貢獻,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上醫人共 48位,目前在世的有 30位,遍及全國各地。
《正誼明道—上醫院士如是說》一書,前後籌備了兩年多時間,先後谘詢了不少上醫校友和專家的意見,構設框架、裁定體例;並分成8個編撰組,采訪了諸多院士校友。值此上海醫學院創建八十五周年之際,編撰組特將先期已完成的盛誌勇、張金哲、陳灝珠、沈自尹、吳新智、韓濟生、湯釗猷、顧健人、聞玉梅、戴尅戎、王正敏、顧玉東、林其誰、侯惠民、周良輔、楊雄裏、韓啟德、葛均波(按照院士出生年月從早到晚排序)18位院士校友的故事編撰成《正誼明道 —上醫院士如是說》(第一輯)。接下來,編撰組還將繼續訪談,把上醫其他院士校友的故事都記錄下來,出版此書的第二輯乃至第三輯。
院士們的講述語重心長,字字珠璣,醫學後輩們在聆聽院士們的精彩講述後,以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字,觸摸大師的厚重承載,細心品讀字裏行間流淌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和發人深省的韻律。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編撰者的筆觸不僅在乎院士們的頭腦,更在乎他們的心靈;不僅在乎他們所研究的“學”與所從事的“術”,更在乎他們的為人之“情”與人文之“懷”。院士們親口講述的故事,既真實親切,又令人信服;他們所談的人生感受,所講的動人事跡,都是點點滴滴的親身經曆,不僅是院士們奮鬥曆程的真實寫照,更是他們人生哲理的深刻闡明,充滿著真情實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編撰《正誼明道 —上醫院士如是說》一書,既能為老一代上醫人重溫母校上醫的曆史和傳統提供一個機會,也能給醫學後輩走近上醫院士、感受上醫文化和精神搭建一個難得的平台。
現在,許多年輕的上醫人,充滿朝氣,躊躇滿誌,但外界的誘惑及偶然的失敗,有時候又讓他們萬念俱灰。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年輕的心,有時因為找不到正確的指引而倍感迷茫。此時的他們,非常需要感受母校文化和精神的力量。他們渴望聽到前輩鼓勵的聲音,希望了解大師是如何走出迷惑,克服困難,並最後取得成功。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給現在的年輕醫務工作者以精神的力量,使他們以敬畏和驕傲,承繼起發展祖國現代醫學、攀登世界醫學頂峰的責任;讓他們像上醫院士們那樣,永遠懷著對事業和生活的美好憧憬,挑戰自己,挑戰未來。
上海醫科大學校友會會長 2012年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