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張金哲愛敬謙誠(1 / 3)

為醫者的行為修養為言必信,行必果,風必正,貌必端。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是我所追求的修身之道。

—張金哲

張金哲,1920年9月生,1946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現任北京兒童醫院外科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小兒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小兒外科主要創始人之一。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發表論文 250餘篇,主編及參編《實用小兒外科學》、《小兒門診外科學》、《實用新型小兒外科手術圖解》、《張金哲小兒腹部外科學》、《張金哲小兒創傷外科學》、《現代小兒腫瘤外科學》、《新編接診學》等 40餘部專著,科普著作 10餘冊,1991年被科協授予突出貢獻科普工作者稱號。曾任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及衛生部勞模,精神文明獎章獲得者。獲省部級科學進步獎 10多項。2000年獲英國皇家學會“丹尼斯布朗”金獎,為國際小兒外科最高成就獎。2010年獲宋慶齡兒科終身成就獎及世界小兒外科聯合會終身成就獎。

2000年,英國皇家小兒外科學會將小兒外科界最高貢獻獎“丹尼斯 ·布朗金獎”授予張金哲,讚譽他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其獲獎事跡為:“代表13億人口大國 3 000多小兒外科醫生作出了國際認可的技術水平;對世界作出了貢獻,特別對發展中國家有特殊貢獻。張金哲本人的‘張氏環鉗’、‘張氏瓣’、‘張氏膜’的發明也豐富了國際小兒外科的技術。”大會主席更是用“小兒外科界的納爾遜·曼德拉”來稱讚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此後,2002年獲“2002年印度小兒外科甘地金獎”。2010年,張金哲又先後獲得世界小兒外科學會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10月 21日)和“宋慶齡兒科終身成就獎”(11月4日)。

張金哲院士的辦公室位於兒童醫院一幢年代已久的辦公小樓上,張教授十分高興與年輕的校友們交流,從他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實踐談起,多方麵探討了醫學教育問題,怎樣當學生,怎樣做老師,優秀的學風、校風、醫德、醫風是怎樣形成的等等。

最愉快的回憶和驕傲

張金哲首先談的是他在上醫的學生生活。他說:“這一段學生生活與其所反映的上醫學風始終是我最愉快的回憶和驕傲。”1938年張金哲考入北平燕京大學醫預係,1941年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在華的外國學校都先後關門了,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的北平協和醫學院也不得不於 1942年 2月停辦。他轉學至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1943年考入上海醫學院做了插班生,於 1946年畢業。雖然他在上醫隻有三年的時間,但是張金哲說,“真正學醫就是這三年”。是的,雖說當時的上醫是六年製,但是前三年實際上是醫預教育和醫學基礎,畢業以後便是工作而不是在校學習。

張金哲富有激情地談起了他們這個班。他說:“我們這一個班同學之間非常團結,這是一;第二就是學術空氣很濃。”他們班裏每個星期自發組織一次文獻報告會,同學之間輪流用英文做報告,學校領導也多次表揚他們。“學術氛圍好,互助精神也很好”,張金哲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70年前,“特別是我們做輪轉實習的時候,同學們都分散在各個科室。

比如我在外科實習,下個月你來了,我就把我這段時間裏重點的學習心得寫成小條,交給你,等於交班似的”。後來,在這個基礎上,他們編寫出版了一本書,叫 Intern’s Pocket Book(《袖珍實習醫生手冊》)。“這本書實際上每個同學都參加了編寫,我交班的時候交給你一張紙,你交班的時候也交給他一張紙,再編輯整理一下就成了。”張金哲特別輕描淡寫,雖然編輯整理的人主要就是張金哲。對於這本書,張金哲是特別有感情的。當問及是誰發起了寫書活動的?他笑著回答:“沒有人發起。大家想的都很簡單,互相幫助嘛!因為我們實習開始的時候都沒有進過病房,對病房非常生疏。我覺得我生疏,你來了肯定也會感到生疏。我要換到別的科室去了,你輪轉到我這裏來,我覺得我給你一些交代,有些什麼情況,有些什麼應該注意的問題,這很自然。本來,各個醫學院、各個班級同學之間實習時都有這種交換,隻是我們班同學都寫了點,有個小條,交給你點東西,這個就比用嘴說進了一步了。”張金哲說道:“當年的我們沒有想過這是我的東西,現在交給你了,那我就不比別人優秀了?大家都沒有這種想法,就是純粹地為了互相幫助。所以我說了,我們這個班一個是團結,一個是學術空氣好。我們的同學都比較認真。想起來,這跟學校的校風是有關係的。因為那個時候學校也是每個星期都有臨床病理討論會,也有查房時的病例討論,就是學生報告一個病例,老師領著討論(全部用英語)。所以大家都習慣這種方式,老師這麼做,學生也就學著做,所以你想我們普通的學生能夠出一本書,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也不是靠一兩個人號召的事。那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很好的學風。這也不是事前由誰組織的,完全是學習過程中有需要了,大家一起做的,等素材都有了,擺在一塊整理整理就出書了。”

他們的書寫得實用,不僅同學們人手一冊,還能賣出去,甚至有人偷著再版。張金哲繼續講了一個故事:“等我們畢業之後,有個龍門出版社又出了第二版,並且冒充是外國書,他把我們的名字都給取消了,買的人還真以為是外國出版的。我到北京之後,看到住院大夫都拿著一本,我一看這是我們寫的,他不信,我說把我們的原版拿給你看看,一個字不差,就是沒有我們的名字。”

他們出書還與時任上醫教務長的張鋆教授有關。張鋆教授給張金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他們編書的時候,張鋆教授幾次對張金哲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給後人種一點樹,你不能隻是當那個看花的。 ”張鋆教授總是鼓勵學生們要做一點東西,“你每天都做一點東西,你這一輩子就做不少東西;你總要解決當時的問題,你還要給後人留一點東西”。張金哲認為,他們這本書能出來,張鋆教授的鼓勵很重要。

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

張金哲之所以開創小兒外科事業,背後有兩個故事。

1946年,張金哲正在北大醫院外科值班。他的一位中學老師帶著孩子來就診,孩子呼吸道梗阻,張金哲知道,患的是白喉,生命垂危,必須立即氣管切開。可是當他去請示上級醫生的時候,上級醫生卻告訴他,這裏沒有人會做嬰兒的氣管切開手術。無奈,張金哲眼睜睜地看著老師的孩子死在急診室裏,他的內心受到了無情打擊。

1948年,全國流行產房皮下壞疽,新生兒一旦感染,兩三天內整個後背皮下化膿,死亡率是100%。張金哲那時已經是外科住院總醫師了,心裏非常著急,他便找到病理科教授一起研究。他們考慮,在感染擴散到全身大麵積之前切開皮膚、排出膿血,有可能挽救患兒的生命。但是,這一觀點與傳統外科原則是背道而馳的。傳統觀點是“膿腫要熟透才能切”,所以當時醫生都不讚同早期切開。直至 1949年,張金哲的女兒出生後 3天,也發生了皮下壞疽。張金哲權衡再三,他孤注一擲,立刻為女兒實施了切開術,挽救了女兒的生命!張金哲成功了,“早期切開”的辦法迅速傳遍全國,嬰兒皮下壞疽的死亡率也由原先的 100%下降至10%。

通過這兩件事,張金哲深深意識到:人們需要小兒外科,應該有人去做。機會終於來了。1950年 7月新中國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各省都要建婦女兒童醫院及保健院。張金哲作為陪同人員和他們的院長一起參加了會議。那時候他剛當上主治大夫,院長推薦張金哲當個小兒外科醫生。值此機會,30歲的張金哲立即受命在北京大學附屬醫院建立了 5張病床的小兒外科,這是我國的第一個小兒外科病房,標誌著我國小兒外科事業邁出了第一步,也決定了他一輩子奮鬥的事業。1955年,應諸福棠院長的邀請,張金哲調入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擔任外科主任,至今已經在那裏服務了半個世紀。

從國際上說,美國的William E。Ladd被認為是現代小兒外科創始者,1917年開始做小兒外科手術,1927年出任波士頓兒童醫院外科主任,並培養了美國第一代兒外科醫生,包括第一位丹尼斯 ·布朗金獎的獲得者,著名小兒外科大師羅伯特 ·格魯斯。而英國的丹尼斯 ·布朗則是英倫三島現代小兒外科創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開始了小兒外科手術,為了表彰和紀念他在小兒外科學方麵的貢獻,特別是他熱心於醫學教育,1968年英國皇家醫學會以他的名字設立醫學獎丹尼斯 ·布朗金獎,該獎是小兒外科領域世界最高獎,被國際小兒外科界視為“諾貝爾獎”,每年獎勵一位國際名人。張金哲是第 33位獲獎者,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獲得此獎項者。

我國小兒外科的建立和發展是比較晚的,實際上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上海的馬安權(1911—1977)和佘亞雄(1917—1995)、武漢的童爾昌(1921—2008)和北京的張金哲(1920— )等元老於20世紀50年代先後投身到這一領域,並且都有許多建樹。隻是中國小兒外科發展成熟時,那些人已先後臥病逝世,所以張金哲始終隻說自己是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

其實,張金哲對我國乃至世界小兒外科事業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

20世紀 50年代初期,他和麻醉專家謝榮教授合作,首創肌內注射硫噴妥鈉基礎麻醉加局部區域麻醉的方法,從而克服了因為沒有小兒專用的氣管插管和麻醉機、無法開展全身吸入麻醉的困難,使小兒外科手術在我國得以推廣普及各地。自任職北京兒童醫院外科主任以後,他又創造了適合小兒的許多檢查方法和技巧:例如從母親懷抱嬰兒的背後偷摸患兒腹部,反複對比各處反應,借以對哭鬧的嬰幼兒急腹症作鑒別診斷;通過手指沿舌根摸到聲門的辦法對突然呼吸停止的嬰兒進行緊急氣管插管;嬰兒開腹手術中意外心髒停止跳動,用(食、拇)兩個手指在膈下與胸壁內外擠壓按摩心髒搶救等。張金哲這些簡單易行的操作,迄今仍有人在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地區不時采用。與此同時,張金哲還發明或改進了50多項手術器械和方法,如用於巨結腸手術治療的“張氏鉗”、使無肛門手術避免開腹的“張氏膜”鬆解術,膽道再造手術防反流的“張氏瓣”等,都曾經盛行一時。作為一名中國醫生,張老師還采用了中醫外科技術如小兒肛瘺掛線療法、小夾板配合牽引治療小兒骨折等等,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兒外科道路。凡此種種都為國際學術界所承認,使中國小兒外科站到了國際前沿。他從事小兒外科 50多年,為萬名以上患兒操刀手術,無數小生命獲得新生。

張金哲的貢獻還在於培養人才。1958年,受衛生部委托,他主辦了我國第一屆小兒外科醫師培訓進修班,為全國各地輸送了第一批小兒外科骨幹。他為首都醫科大學兒科係近千名本科生講授小兒外科學,並親自指導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生 20餘人,桃李滿天下。他十分重視小兒外科學會和專業雜誌工作,1964年第六屆全國兒科大會上,他與馬安權、童爾昌牽頭申請組織小兒外科專業學會及雜誌。1980年我國小兒外科學組成立,由張金哲出任組長; 1987年成立小兒外科學會,他被選為首任主任委員及《中華小兒外科雜誌》副主編(童爾昌任主編)。他多次組織國內外大型學術活動,多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擔任不少國家和地區小兒外科學會和學術期刊的要職,成為國際小兒外科界與中國聯係的最早中心人物。

周總理說:“知識交給群眾,才是力量。”他深知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他認為必須全中國的群眾都知道小兒外科,小兒外科才能在中國迅速發展。自 20世紀 50年代開始他就滿腔熱情地參與醫學科普活動,先後出版科普書刊等百餘種,1991年獲得了全國科協授予的“突出貢獻科普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