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聞玉梅一樹獨先天下春(1 / 3)

我是一個步行者,所走的是一條漫長的路,且經常會遇到風風雨雨、溝溝坎坎和十字路口,經常麵臨抉擇。盡管前進的道路充滿艱辛,但隻要目標明確,我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

—聞玉梅

聞玉梅,1934年出生,籍貫湖北浠水,1956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係,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 /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教授,複旦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在乙肝病毒變異、持續感染機製,尤其在乙肝治療性疫苗研究中有創新性貢獻,被認為是治療性乙肝疫苗的開拓者之一。聞玉梅院士先後發表論文 240餘篇,主編中、英文著作 9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三項(其中一項為國際發明專利)。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等獎項,並榮獲國家“863”高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抗擊“非典”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舍不棄;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皈依進,那座上醫。

大概沒有更好的詩句能夠傳達聞玉梅對上醫的情感了:纏綿、終身相守、不離不棄。她在這裏堅守了60多年,無論風雨浮沉,始終如一。要說聞玉梅的上醫故事,還得回到20世紀50年代。

聞玉梅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小天資聰慧,又刻苦努力,在同齡人中總是名列前茅。1951年,她順利考入上醫,此後的六十年,她的大部分時間定格於徐彙區東北部的某個角落,一個毗鄰楓林路的寂靜校園。

當人們問起聞玉梅為什麼會選擇上醫,她總是笑答:“因為上醫是國立的,我喜歡上國立大學。”事實上,她更加鍾情於教師這份職業。在她眼中,做教師很開心,既可以做研究,又可以教學生。上課的時候,莘莘學子求知若渴的眼神,頗有見地的提問,不僅能帶來激情,而且能激發思考。在她看來,教學是一個全麵的訓練,如同雜家,而科研則能讓自己成為專家。在她六十年的學術生涯裏,聞玉梅就恪守這樣的理念:要有好的基礎,必須得靠教學,要把教學做好,就得全部了解醫學微生物的知識。老師在課堂上講三分鍾的時間,往往需要準備十分鍾的內容。

上醫不僅是聞玉梅事業開始的地方,也是她感情的發源地。在她進校時的那一年,一位名叫寧壽葆的青年也考進了上醫,兩人在同一個班。聞玉梅擔任學習委員,寧壽葆是校學生會的文藝委員,逢年過節學校要組織活動的時候,喜歡鋼琴的聞玉梅和擅長小提琴的寧壽葆常會結伴上台,漸漸地兩人就走到了一起。如今已年過八旬的寧壽葆先生談及當初的相識和相知,仍止不住笑意,“我們是從工作關係熟悉的,那會兒找不到文藝節目的時候,我就去拉小提琴湊數,她就給我伴奏,是這個原因讓我們慢慢熟悉的。”

與聞玉梅一樣,寧壽葆先生在醫學方麵造詣深厚,特別是兒科方麵。從上醫畢業後,他曾擔任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兒科研究所所長,在小兒先天性心髒病、風濕病、病毒性心肌炎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的防治方麵,成績卓著,曾兼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小兒心血管學組組長、上海兒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兒科雜誌》副總編輯等職。

有意思的是,聞玉梅和寧壽葆夫婦的獨生女兒,同樣畢業於上醫,他們的女婿,也是上醫畢業生。女兒在上醫讀書的五年,同學幾乎都不知道她是聞玉梅的女兒。女兒和女婿也是上醫同班同學,分別從事細胞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可是名副其實的“醫學之家”。

在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教育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展板上寫著這麼一段話:“科研的核心是創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奮,科研的態度是求實,科研的目的是為人民。”創新、勤奮、求實、服務人民,正是聞玉梅院士六十年恪守的學術準則。

聞玉梅清楚地記得,1956年從上醫畢業時,她曾有過一段糾結的時光。她本可以去做一名臨床醫生,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報考研究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工作。促使她改變的原因就是實習的那段經曆。

在本科畢業之前,她曾在好幾家醫院實習。至今她仍無法忘記在華山醫院實習的八個月中遇到的那些病人。其中一個是一名患有心髒病的婦女,當時她正懷孕第二胎,後來因心力衰竭而去世,母子都沒能保住。臨終的時候,她母親也在一旁,悲痛萬分。聞玉梅非常內疚,作為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竟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自責和無奈一直縈繞在她的腦海,揮之不去。

聞玉梅回家後哭了幾天,見此情景,母親很擔心:“這樣感情用事,缺乏冷靜與理性,怎麼能做個好醫生呢?”此後很長時間,這樣的懷疑成了她心中的隱痛。她總是忍不住自問:“我為什麼不能救活病人呢?”不知從何時起,聞玉梅自己也覺得不能做醫生了,而應該去做研究,去創新理論,探尋新的方法救治病人。“一直到現在,我所有的研究都是要直接用到病人身上,而非為了發表幾篇文章。”

不用手術刀,一樣可以救人。秉承著這樣的信念,聞玉梅在基礎研究的道路上艱辛地跋涉著。

聞玉梅了解到,乙肝是我國最嚴重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之一,它嚴重地威脅人民健康。病毒引起的持續性感染可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當時中國有 1/10的人,也就是說約有 1.2億的人感染乙肝病毒,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因此,治療乙肝極為重要而且緊迫。她下決心為控製這一疾病貢獻自己畢生的精力。

20世紀 80年代初,中國的國門剛剛打開,聞玉梅有一種很強的衝動,那是被長時間封閉後的激情的釋放,她渴望到外麵世界去看一看。1980年4月,聞玉梅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資助,首次踏出國門,到英國倫敦大學進修。“那次,我簡直就像一個‘鄉下人’,與‘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我看都看不懂。我們與人家差距太大了!”聞玉梅如饑似渴地拚命學習,短短三個月,就發表了一篇論文。

一年之後,已是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的聞玉梅,身擔重任,但此時又有了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學習一年的機會,聞玉梅一下子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最終,77歲高齡的林飛卿教授幫她解了圍:“你走吧,我替你再做一年主任。出去,你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回來,我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