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成為一名好的醫生,必須有醫無止境、永不滿足的心態。不能因失敗停止思索,也不能因為失敗而停止追求。
—顧玉東
顧玉東,1937年生,滿族,山東省章邱人,1961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係。手外科、顯微外科專家。現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院士長期從事手外科、顯微外科臨床研究和理論工作,尤其擅長手外傷修複與再造,手麻、肌肉萎縮、周圍神經損傷(特別是臂叢神經損傷)的診治。1986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89、1995年二度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1996年被衛生部授予白求恩獎章; 1997年評為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 1999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這是一位樸實認真、麵容慈祥的長者,他用手中的柳葉刀給患者帶來希望和福音;他擎起了中國手外科的旗幟,讓中國手外科的臨床和科研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手外科專家顧玉東。這位從醫逾半個世紀的醫者,用仁心妙手鑄就了醫者之魂。
自從1961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以來,顧玉東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在手外傷修複與再造,手麻、肌肉萎縮、周圍神經損傷的診治,特別是在外科醫生視為“禁區”的臂叢神經損傷研究領域中,不斷創新,勇於超越,攻克了一道道醫學難題。多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級獎項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國家發明獎2項,其他省部級獎16項,成為我國手外科領域臨床和科研的領軍人物,先後榮獲“白求恩獎狀”、“全國勞動模範”、“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科技功臣”等多項獎勵。
眾多輝煌成績的背後,是顧玉東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求索和無怨無悔的付出。
說起來,顧玉東這輩子投身於醫學事業,源於 1947年的一個夜晚。
當時還隻有 10歲的顧玉東因腦膜腦炎突發高熱抽搐而不省人事,情況十分凶險。醫院的值班醫生見狀,急忙把一名年資較高的王醫生從家中叫來。救人心切的王醫生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但他沒顧上自己的疼痛,趕緊爬起直衝顧玉東的病房,一會兒為他打針,一會兒翻書看文獻,一會降溫和腰穿。為了防止發生腦疝,王醫生還一點一點地抽腦脊液,整整忙碌了一夜。當東方的天空露出魚肚白時,顧玉東的高熱終於退了,嘔吐和抽筋也逐漸停止了,在當時青黴素並未普及的情況下,是王醫生的敬業和認真把年幼的顧玉東從死亡的邊緣拖了回來,而他自己的腳趾卻已骨折了。從此,王醫生的形象就在顧玉東心裏深深地紮了根。正是幼年時的那次患病經曆,讓顧玉東感悟到了許多道理,並且確定了自己今後的人生目標—獻身醫學事業,做一名好醫生。
初中畢業後,顧玉東報考了上海市衛生學校。報考這所學校的原因是衛校學製短,兩年的時間就能學成做醫生。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時期,在前線英勇抗戰誌願軍的事跡深深地激勵著年輕的顧玉東,他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祖國學習,要為中國奮鬥!
1955年衛校畢業後,顧玉東被分配到上海化工廠醫務室做醫師。出於對醫學知識的渴求和對於解決病人痛苦的希冀,顧玉東決定繼續報考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這個第一所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醫學院,成為顧玉東不二的選擇。
顧玉東記憶中的上醫是一個高手雲集、學術氛圍濃厚的地方。雖然當時物質匱乏,條件艱苦,一個宿舍 8個人,睡上下鋪,大熱天沒有電風扇,熱了就隻能到外麵乘乘涼,但良好的學習氛圍、雄厚的師資力量讓顧玉東並不以此為苦。
當時上醫的一級教授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包括赫赫有名的顏福慶校長、林兆耆教授、沈克非教授等學者,他們的授課風格至今仍令顧玉東記憶猶新。大師雲集的上醫使得年僅 19歲的顧玉東如饑似渴地投入醫學知識的學習。顧玉東回憶,那時候聽林兆耆教授講授的內科學,每一堂課都是一種享受,林教授的教學簡練嚴謹,高度概括,真正做到了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認真聽他上課的話,甚至有時下課都不用再進行複習。解剖係的齊登科和鄭思競教授,專業知識豐富,上課富有激情,他們的認真和嚴謹同樣給顧玉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病理學的穀鏡汧教授講課生動細致,並且注重和臨床結合,給學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顧玉東就是在這種充滿藝術與哲理的授課方式中逐漸養成了良好的醫學思維習慣和學習方法。
“上醫給我最大的印象是,每個老師身上都體現了嚴謹求實的作風。這是上醫最大的特色。”離開校園逾半個世紀的顧玉東深情地感慨。雖然那時中國的物資還處於比較匱乏的階段,但是上醫基礎科室的教授們都能守住清貧,堅決不私自在外開業行醫,而將全部的精力用於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他們崇高的品行給所有的上醫學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在上醫求學的幾年裏,顧玉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不斷地學習中去,幾乎每天泡在圖書館學習,偶爾周日回家吃頓午飯,見一下父母後,很快又回學校繼續奮鬥,甚至連寒暑假包括春節都在圖書館裏度過,五年如一日。
與別人不同的是,顧玉東考試的時候不複習,而是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補習。顧玉東認為,像這樣大家一起總結一起複習,不僅相當於自己又學了一遍,甚至比自己獨自一人看書的收獲還大。這種學習方法還有一個顧氏命名—“幫助式學習法”。
此外,顧玉東還自創了“主動交叉學習方法”,老師橫裏講,他就縱裏進行拓深,老師縱裏講,他就橫裏麵去擴展,顧玉東稱此為“交叉學習”。這種學習方法要求對每門課都要紮實地掌握,嗜書如命的顧玉東用自己的專注和刻苦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我對什麼都感興趣,知識要全麵,偏愛一方麵是愚蠢的行為。”顧玉東說。
在上醫求學期間,正是白求恩成為醫生學習榜樣的時期,要求大家不僅做出色的醫生,更要獻身於醫學和民族解放事業。所以顧玉東對自己提出了三項要求:對人民要有高度的熱情,對工作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技術要精益求精,在學校期間培養自己成為一名為人民為同誌服務的好醫生!顧玉東因此注重全麵發展,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在大學期間總共超過1 000次的大小測驗考試中,顧玉東全是滿分 5分,一次 4分也沒拿過,就連體育以及當時的“勞動衛國製”等科目也不例外。可以說,年輕的顧玉東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五好”青年。
兩 張 卡 片
讀書的時候顧玉東一直想成為一名內科醫生,因為此前對他影響深遠的王醫生就是內科醫生。當時心血管方麵的研究開始成為熱門領域,顧玉東對此閱覽了大量參考文獻,還做了許多文字卡。在醫學院學習的最後一年,他在華山醫院實習。期間,顧玉東寫了一篇關於心肌梗死血象改變及生化指標臨床意義的綜述,被《中華內科學雜誌》錄用並被列為封麵重點文章,與當時幾位醫學界泰鬥的論文並列。在權威的《中華內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對一名成名的醫生來說都屬不易,而當時初出茅廬的顧玉東竟能在如此等級的刊物上發表論文,令人矚目。
1961年畢業,顧玉東發現自己被分配到華山醫院骨科而非自己之前心儀的內科,於是他帶著自己發表的論文去找校黨委書記。黨委書記隻說了兩句話:好的內科醫生應該做外科,交叉互補;團員就要服從組織分配。兩句話說得顧玉東心服口服。現在的顧玉東終於也體會到,內科的重點是探討機製,外科的重點是手術處理;內科醫生需要多實踐,而外科醫生需要多思考。就這樣,年輕的顧玉東和外科結緣,用一片薄薄的柳葉刀,刻畫出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