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林其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1 / 3)

我喜歡讀書,看文獻,因為喜歡,所以能夠持之以恒。 —林其誰林其誰,1937年生,福建莆田人。1959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係,此後到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獲聯邦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學金在慕尼黑大學物理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1984—1995),中國生物化學會理事長 (1987—1990),亞洲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聯合會秘書長 (1994—1999)與主席(2002—2004)。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委員,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計劃( “973”)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生命科學》期刊主編。從事的線粒體內膜與輔酶 Q相聯係的脫氧酶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 1項。1996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的生化大樓前,一位年逾古稀、衣著樸素、眉目慈祥的老人站在台階上,親自迎候我們采訪組的到來。如果不是見過照片,很難把眼前這位神采奕奕、笑容可掬、話語不多卻思維敏捷的老人和高高在上的院士形象聯係在一起。他是一位充滿智慧的科學家,但更像一位親切的鄰家長者。在中科院工作的第53年,當初那份對科學的熱愛不但沒有消減,反而伴著時光的打磨愈發厚重。從來沒有改變過的是他嚴謹的工作作風、務實的工作態度和勤儉的生活習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便是這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其誰最好的寫照。

醫學世家 兩代情緣

林其誰與醫學的緣分,是從父輩就開始了的。

1937年戰火紛飛的冬天,林其誰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林兆耆,是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家、傑出的醫學教育家。1931年以第一屆、第一名的身份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上海醫學院前身,1932年更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下稱“上醫”),1933年成為庚子賠款獎學金的第一批公費赴英留學生,在那裏研修熱帶病學、消化病學。1936年林兆耆歸國,即被上醫聘為講師,次年擢升為副教授,建國後,成為上醫的一級教授之一。在林兆耆之前,林家沒有學醫的前輩,他完全憑借自己的努力,一心一意鑽研學問,後來成為我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吳靜琛,曾任五官科醫院眼科護士長,是一位端莊賢淑的女士,也是一位育人典範。在這樣濃厚的醫學氛圍下,林其誰和長他一歲的姐姐林其珊一起成長,最終都和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其誰年幼時常常有人到家來問病。父親對待病人總是認真負責,仔細分析,使病人或家屬對病有全麵的了解。他那嚴謹、勤勉的風格從童年開始就深深地影響著林其誰,耳濡目染父親對病人的關愛與同情,醫學的種子在林其誰的心中漸漸發芽,最終指引他踏上了醫學之路。

少年時代的林其誰興趣愛好廣泛,喜歡自行車、乒乓球、遊泳,會彈鋼琴。但這些愛好都不能與讀書相比,無論是武俠小說、名人傳記還是曆史書籍,他都讀得津津有味。初中時,林其誰進入了一所教會學校,在那裏,他接受了嚴格的教育,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打下了英文基礎。

回憶起小時候,最讓林其誰念念不忘的就是全家人一起讀書的場景。上海的冬天濕冷,夏季潮熱。冬天父親和子女一同坐在火爐旁取暖讀書,夏天父親把電燈接在外麵的曬台上,一家人借著夜風乘涼學習,盡管條件有限,但卻絲毫不覺得苦。林家在抗戰勝利後搬遷到平江路 170弄 6號,住在這個院子裏後來不少都是上醫的一級教授,包括吳紹青、錢悳、黃家駟、張昌紹、沈克非、陳翠貞等,林其誰對這些教授們很是欽佩,他們克己複禮、寬待他人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林其誰的心裏。

17歲中學畢業時,林其誰和姐姐都選擇了醫學作為自己的誌願。父親林兆耆對子女說,“學醫找不到捷徑,你們必須自己奮發圖強,勤奮學習,把病人作為自己的親人,為他們著想。最好的辦法是不斷讀書,多看病例來提高水平。”

上醫求學 意氣風發

在上醫求學的五年,林其誰努力學習,成為同學之中的佼佼者。

翻開 1954年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係乙班的同學錄,可以看到林其誰和林其珊的名字並排寫在一行,在他們的名字旁邊,還有一個名字“林其燧”。林其珊提起這段有趣的往事時,說道:“那一年入學,我驚訝地發現,和林其誰成了同班同學,更巧的是,班上還有一個同學叫做林其燧。俄文老師提問的時候,因為發音相似,我們三個人都要緊張一下,然後一同站了起來。老師一下子摸不到頭腦了,怎麼會有三個‘林其誰’呢?時間一長,老師逐漸發現,個子比較高的男的回答問題又快又好,以後每次就讓他回答。”

林其誰在上醫時成績很好。這是死讀書達不到的。他有好的學習方法:上課時一邊認真聽取老師的講授,一邊自己列出提綱。班上有些同學,唯恐漏掉重要內容,每句必記,老師講得速度快的時候隻能幹著急。當時,上醫用的是蘇聯的翻譯版教材及一些講義,如何把握課堂重點是個挑戰。但是林其誰的思路清楚,條理明晰,看他的筆記經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有一晚,姐姐問林其誰借筆記,他卻說:“我已借給同學了。 ”姐姐問:“難道你就空著書包回來,也不打算複習?”他說:“我是回來讀書的。”打開書包裏麵是一疊從圖書館借來的參考書。

50年代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是上醫的學習環境可算是在全國數一數二的。教師們不謀私利,以教書育人為第一任務,將自己知識、心得傾囊相授。校內學風嚴謹,人才輩出。上午四節課,下午三節課,晚間還有兩個小時的自修時間,學生們常常要將一天的功課溫習完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寢室。圖書館內中外藏書、刊物應有盡有,三人一組的標本、儀器,每人一架顯微鏡,在良好的學習條件下同學們讀書學習都很努力。

為學生們上課的都是知識淵博、極有名望的教授們,他們的風采今天還時時為人稱道。內科學教授林兆耆查房時,特別重視病史與全麵體檢,他要求每一個下級醫生都要完全熟悉病史與檢查,他隨時會提問,包括大便性狀、黃疸指數等檢查指標,學生對每個所負責的病人的病情都要了然於胸。遇到複雜的病例,林教授聽完病史彙報,總能將病情一一分析彙總,聽者便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都能成長為獨當一麵的醫生,而林教授的思維也成為學生間競相學習的目標。林其誰在這樣的環境中,如魚得水,喜愛思考的他對側重邏輯思維的科目更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動腦筋總是更有趣一些”。

在上醫讀書,同樣麵臨誘惑。在功課不緊張的晚上,交誼舞、集體舞是同學們最喜歡參加的課外活動。但是林其誰總是專心於學業。由於家距校較近,上課階段林其誰一直走讀,一回到家就開始專心讀書。畢業參加工作以後,每逢出差,他也很少借機會去遊玩,平時他的生活,可以用三點一線來概括—家、圖書館、工作單位。

談起早期科研培養,林其誰坦誠道:“我在上醫讀書的時候,科研接觸是比較少的。大學三年級開始的一段時間提倡向科學進軍,老師幫助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學生提出想法,老師給予初步指導,但由於時間不長,並未形成完整的課題。”相比較而言,現在上醫的科研氛圍和條件都要比那時好得多了。

五年時光轉瞬即逝,一轉眼就來到了畢業離別的季節。在填誌願時林其誰在“臨床”一欄寫下了內科、神經內科兩項,“基礎”一欄填了生化、藥理兩科。那時候正值“反右傾”與“大躍進”,幾乎每個同學畢業填的誌願都是“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林其誰也是一樣,他填了“內蒙古”。

本來一心想當臨床醫生的林其誰沒有料到,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生化所)到上醫招收一名生化方麵的研究人員。林其誰就這樣接受國家的安排,一畢業就到了生化所。至此,基礎科學的大門為林其誰敞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