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侯惠民精誠求索,濟世惠民(1 / 3)

要努力比別人看得高,想得遠,更堅定些! —侯惠民侯惠民,1940年 10月生,上海市人。1963年畢業於原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係,1991年獲藥學博士學位(日本)。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侯惠民長期從事藥物製劑研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藥物包裝材料科研檢測中心。曾獲得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醫藥係統先進個人,上海市統一戰線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1994年至今任上述二個中心主任。於 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科學大會獎 1項,省部級獎 15項。獲 201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已授權申請專利 22項,在申請專利18項。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1年至 2008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第七、八、九屆國家藥典委員,第十屆藥典執行委員。現任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藥學會名譽理事長。

在被稱為中國藥穀的張江,有著一所花園別墅般的“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這是一個新型藥物製劑的“孵化基地”。在這裏,一個個新的藥物製劑經曆了研發、中試、包裝等整個流程。這個研究中心的奠基者,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1963屆上醫校友 —侯惠民教授。

如果打開侯惠民院士的簡曆,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位優秀的藥物製劑家的卓越成就:“我國第一個膜劑新劑型”、“我國第一個緩釋抗生素的微粒製劑”、“我國第一個抗高血壓藥激光滲透泵控釋片劑”、“國內外第一個口腔粘貼片”、“我國第一個硝酸甘油透皮貼片製劑”等等,都是侯惠民的心血結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密切關注製劑技術在世界各國的最新發展,成為我國最早從事緩控釋藥物製劑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先後承擔多項國家攻關課題,共取得科研成果50餘項,其中30多項完成了工程化產業化;獲專利 17項,其中12項獲得國家和部級獎項;與此同時,他還積極關注科研成果的轉化,1985年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藥物包裝材料科研檢測中心,20世紀 90年代,在原國家計委的支持下建立了“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使一個個新的製劑成功走向市場。

上醫歲月 眾“星”雲集

杜甫曾感歎,“人生七十古來稀”,但七十歲高齡侯惠民,卻是反應快速、思維敏捷、言語詼諧,非常平易近人。提起過去在上醫的歲月,侯惠民的口中總是離不開兩個詞—嚴謹和快樂。

嚴謹,說的是上醫的教學。一提及上醫的老師,侯惠民的臉上頓時充滿了自豪感,“我們的老師都是全國一流的”,“備課非常認真,水平很高,聽他們上課就是一種享受”。無論是授課,還是科研,上醫的老師們在侯惠民的心目中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身體力行方麵,老先生們堪稱表率。比如奚念珠教授,對待剛進校園的我們,就手把手地教授科研,耐心指導學生研究甘草酸成分與分離。而講授化學的宋悟生教授,盡管是一名大教授,卻手把手教授本科生實驗的技巧,讓侯惠民印象最深的是,宋教授連最基本的拉毛細管的操作都非常重視,他說別看拉毛細管是個簡單的操作,但要拉得好真不容易,拉得太粗、太細對以後的試驗都有講究。“當時上醫的教授非常重視學生實驗基本功的培養,”回想到以前的學習經曆,侯惠民很有感慨,“現在親臨一線教學生實驗的教授不多了。”

當年的上醫教授對於學術常常有自己的見解,如袁開基教授,不僅在有機化學方麵有很深的造詣,同時有自己的看法,敢於向蘇聯有機化學界的學術觀點持不同的意見,這在當時是非常勇敢的。上醫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魄,雖然師資力量可謂“眾星雲集”,但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還從別的研究機構請來優秀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如中科院有機所的黃鳴龍教授,老先生學問世界水平,為人風趣幽默,第一節課以“我是揚州人”開場,授課時自信滿滿、幹淨利落的上課風格讓同學們欽佩不已。上醫的老師們嚴謹求實,上醫的學習生活也不枯燥乏味,各種藝術實踐活動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而且增進了同窗感情。侯惠民談起他的學校生活十分興奮,他謙虛地說:“大學讀書不用功,成績一般,喜歡玩,喜歡遊泳,所以曬得很黑,會彈揚琴,是學校文工團的。 ”在上醫讀書的時候,因為生病,他曾經在上醫的別墅療養院裏住了一年,療養期間常有同學為他送飯,其中一位就是現任農工黨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同誌,從中可以看出這個孕育了兩位院士的班級裏麵同學之間的深情厚誼。最近他們(62屆,侯惠民因病在最後一年進入了 63屆)畢業 50周年慶,60餘名同學和上學時的許多年邁的教授,相聚一堂,親密熱鬧如一家人,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代。當時學校組織參加秋收,全體住在鄉下,不得外出購買食物,侯惠民因任通訊員,具有了班級中唯一能外出的資格,他受同學所托,偷偷幫同學購買各種解饞食物,一些調皮的同學們還品嚐了青浦的螃蟹。當然這些在當時都是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