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周良輔東方神刀勇闖人腦禁區(1 / 3)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病人的康複,才是對我昀大的獎勵。 —周良輔周良輔,男,福建古田人,1965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任上海神經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華山神經外科(集團)研究所所長、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等。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先後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988、1993、1997、2003、2004)、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獎(1989、1994、1996、1998、2009)、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990、1995、2009)、衛生部全國先進工作者(1994)、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6)、上海市醫學榮譽獎(1997)、光華醫學獎(1998)、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2000)、中國醫師獎(2008)和全國先進工作者(2010)、世界神經外科聯盟2012年度人物(2012)、上海科技功臣獎(2012)等獎項和榮譽。同時擔任美國NEUROSURGERY、 SURGICAL NEUROLOGY雜誌國際編委;日本 Neurologia Med。 Chir雜誌國際編委;歐洲 Neurosurg Re、世界神經外科聯盟的World Neurosurg雜誌國際編委;《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微侵襲神經外科》等雜誌副主編;《中華外科》、《中華顯微外科》、《中華神經外科》、《中華創傷外科》等雜誌編委。

2012年3月30日,2011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隆重舉行,俞正聲書記親自頒發了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個人最高榮譽 —上海科技功臣獎。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一起獲此殊榮的,是一位精神矍鑠、風度翩翩的長者,他就是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良輔。

在這之前,他已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數十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的榮譽。不過,周良輔最關心的從來不是這些獎勵。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病人的康複,才是對周良輔最大的獎勵。

半個世紀以來,周良輔在神經外科領域開拓創新,勇於攀登,創造了“動脈瘤直接切除+載瘤動脈端端吻合”血管重建技術、“經一側開顱,一次同時切除兩側大腦深部多個動脈瘤手術”技術、“術前多圖像融合技術”等國際領先技術,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他不但擔任了世界神經外科聯盟(WFNS)委員、WHO神經外科研究和培訓中心副主任、國際神經外科聯合會委員,而且在今年被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官方雜誌《世界神經外科》評為 2012年度人物,成為那一期雜誌的封麵人物。半個世紀的行醫生涯,周良輔主持和參與了上萬台手術,經他治療康複的病人數以萬計,被病人譽為“東方神刀”。

然而,無數榮譽背後,是周良輔 50多年來全心全意的努力和無怨無悔的付出。神經外科主要醫治的是病人頭部的疾病,對於這一“頭等大事”,周良輔不敢有絲毫懈怠,幾十年如一日,以全心全意的服務解除了病人的疾苦,以不斷探索的研究推動了醫學的進步,以春風化雨的關愛滋潤了學生的心田,以淡泊寧靜的品行樹立了醫生的榜樣。

南國青年立鴻誌,滬上學府納英才

周良輔的祖父是福建省古田縣的一名基督教傳教士,他的父親是一名海關官員,因為工作的關係,周良輔的父親經常在南方不同沿海城市間奔波。1941年,周良輔出生在海南省海口市,他的出生給這個美滿的家庭又增添了莫大的幸福。

周良輔自幼聰明好學,成績優異。16歲那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汕頭市第五中學。高二時,周良輔背上生了一個癰,非常疼痛,嚴重者會導致全身感染甚至敗血症。周良輔深受其苦,白天背部紅腫疼痛,晚上難以入睡。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癰逐漸消退了。這次生病經曆給了年輕的周良輔巨大觸動。對病痛的親身體驗,讓他感慨萬千:這樣一個小小的疾病,就能給人帶來這麼多疼痛,給生活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那些生了重病的人,豈不是還要痛苦千萬倍?如果能做一名醫生,為病人服務,解除他們的痛苦,將是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從那時起,這名來自南國的青年才俊心中,樹立起一個影響他一生的誌向: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周良輔的理想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親打聽到,當時中國最有名氣的醫學院校,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上海第一醫學院。周良輔從小生長在南方,擔心難以適應北京寒冷的氣候和生活習慣,於是報考了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上海第一醫學院在汕頭市隻招收兩名學生,周良輔幸運地成為其中之一。那年秋天,在丹桂飄香的時節,周良輔滿懷著救死扶傷的崇高理想,承載著父母的囑托,登上了開往上海的列車。

象牙塔中露頭角,運動場上展英姿

初到上海,還沒來得及感受這座大都市的繁華,周良輔就先體會到了上海第一醫學院嚴謹的學風和嚴格的校風。

對學生要求嚴格,曆來是上醫的傳統,也鑄就了上醫學生“基本功紮實,發展有後勁”的好聲譽。那時,學校規定,學生期末考試如果有一門功課不及格,補考後再次不及格,就要留級,甚至勸退回家。這比起現在大學的規定“苛刻”許多。在嚴格的校規約束之下,學生們對學習自然不敢有絲毫懈怠,白天在教室認真聽課,晚上到圖書館刻苦讀書,校園內書聲琅琅,蔚然成風。回憶起在上醫的這段學習時光,周良輔覺得校規雖然嚴格,但是對於醫生的成長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醫生的工作直接關係到病人的生命,責任重大,必須經曆磨煉才能勝任。

當時的上海第一醫學院,大師雲集,星光璀璨,彙集了顏福慶等一批中國頂級醫學專家。教授們對教學都非常重視,親自給學生上大課,帶領學生實習,學生們在名師指點下自然進步飛快。周良輔對鄭思競教授講授的解剖學印象最為深刻。鄭思競教授上課時從不帶課本,單靠一雙手在黑板畫圖,結合著示教標本,就把複雜的人體結構講得清楚明白,又生動有趣。為了上他的課,周良輔常常一大早就要到教室占座位,幾節課在不知不覺之中上完了,還常常覺得意猶未盡。

醫學專業內容龐雜,但又都很重要,很多同學感到壓力很大,學習很痛苦。但是周良輔自己的“積極學習法”,學得頗為輕鬆。第一條是調整心態,發現樂趣。在上醫,他基本上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以效率優先。白天上課時聽講很認真,並且做好筆記,課後經常複習,知識經過三遍記憶,根本無需熬夜。在周良輔記憶中,上醫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有各種文體活動。其中,棒球是最熱門的運動之一,這也是上醫的優勢體育項目,校棒球隊的水平很高,甚至可以比肩職業隊的水準。老校長沈克非是位棒球迷,常常親自帶領校棒球隊訓練和比賽。大一的時候,周良輔因為體育突出,被招入棒球隊,有了一般同學難以享有的快樂時光。除了每周按時參加隊內的訓練,還在寒暑假隨球隊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生活興奮又充實。

那時大學生的生活除了在校園勤學苦讀,還要到農村、工廠裏參加社會實踐,接受鍛煉。大一時,周良輔所在的班級由陳同生校長帶隊,到崇明島墾荒築堤。當時的勞動非常艱苦,同學們每天挑泥土、築海堤,夜以繼日地辛苦勞動。夥食僅能填飽肚子,沒有什麼好吃的,晚上就睡在蘆葦搭成的棚子裏,常常是外麵下大雨,裏麵下小雨。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兩個月,陳同生校長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沒有一位同學有怨言。周良輔還和同學到嘉定縣的南翔鎮修鐵路,到南彙縣農村插秧、割稻子,到工廠做搬運工人,勞動雖然辛苦,卻強健了周良輔的體魄和吃苦耐勞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