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由院士講述上醫曆史和精神的書開始編撰之前,本書編撰組一度對於能否駕馭這個主題有些擔心。因為本書所采寫的對象 —上醫培養出的院士們,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豐富的閱曆和傑出的成就,他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曆,都是一本厚厚的書。事實上,這些院士們作為中國醫學界的瑰寶,他們的事跡已經被無數的新聞報道、文學著作記錄和傳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和視角,在短短的一篇萬把字的文章裏,去闡釋和解讀這樣的學術泰鬥?

然而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口述曆史,為的是保存“正誼明道”的上醫精神,延續不計功利、為病患滅除痛苦的血脈,傳承上醫文化、以饗後人,這是上醫人的責任,也是當代人的義務。

萬事開頭難。我們為此足足準備了兩年,這期間極盡可能的聯絡工作、反複推敲的采訪提綱以及幾經易稿的例文修訂,為後麵的采訪和撰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醫校友會會長彭裕文、副會長程剛兩位老師,為本書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並在具體采訪的過程中提供寶貴的幫助。編撰組分為京滬兩組,上海方麵由時任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的錢海紅老師具體負責采訪、編寫等統籌工作,在她的親自帶領下,王帆、張鐳、陳文婷、米文麗、顧源、張威、韓秀引、劉佳琦、王睿、魏金旺等青年教師,以及 10餘位在校的醫學生,冒著酷暑逐一登門拜訪在上海的多位院士,共完成了 13位院士的采訪和撰稿工作。這些由青年教師和年輕醫學生組成的采訪編撰組雖然閱曆不深,但一個個朝氣蓬勃、充滿熱情,在他們的筆下,這些院士前輩的娓娓道來變成了白紙黑字留諸曆史,留諸後人。北京方麵由上醫北京校友會會長陳克銓校友帶領,劉青、周曉鈺、張麗麗、陳婕、龔朝暉、李莉、包紅、李百祥、李存富等複旦和上醫校友積極參加,組成了一個誌願者小組,每個人都珍惜一次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聆聽院士學長們講述的故事,深化對“正誼明道”校訓的理解,重溫“為人群服務”的辦學宗旨,感悟上醫文化的精髓。陳克銓會長雖已年逾古稀,但逐一聯係采訪,親筆撰稿並認真審定每一份稿件,這樣的敬業和執著常常讓我們唏噓感動。感謝中文係李斯嘉同學的友情幫助,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很多的“外腦”支持,感謝複旦大學出版社王鳳霞書記等領導的重視,為本書專門配備了章永宏、賀琦兩位責編,他們從專業的角度,為文稿和設計提出了諸多專業而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萬事俱備,如果沒有采訪對象們的傾力配合,我們的工作也很難順利開展。整個采訪編撰過程中,院士們對我們的支持始終是不遺餘力,讓我們非常感動。這樣一群在中國學術殿堂上令人高山仰止的學者,能夠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接受采訪已屬不易,想不到他們還能如此平易近人地與後生學人閑話家常,這種平和與親切讓所有編撰組成員每每感受到那種直達人心的力量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