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梅水之濱(1)(2 / 3)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西方外來文化的侵入,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受到衝擊,國人逐漸提倡新學。梅縣開展新學運動比較早,1905年,雁洋堡就辦起了初級小學懷新學堂,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常識、唱遊等等。學堂的先生都是思想新穎的青年知識分子。葉劍英隨著新學潮流,也轉到懷新學堂就讀。

貧家出俊才。葉劍英讀書很用功。在學堂上課時,他聚精會神地聽講,放學回來,一邊參加家務勞動,一邊堅持複習功課。書本成了他的新夥伴。每天晚飯後,他和弟妹們幫助媽媽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就攤開書本,做起功課來。家裏買不起油燈,他就在大人的幫助下,從山上砍來一種野生的細竹,經過加工,做成“竹精子”,點燃照明。“竹精子”燃燒時爆裂的火星,有時燒焦了他的頭發,母親見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卻仍在埋頭讀書,毫不在乎。這段燈下苦讀的歲月在葉劍英童年的記憶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5月,83歲高齡的葉劍英重訪雁洋舊居時,看到兒時用的小方桌尚在,觸景生情,賦詩一首:

八十三年一瞬馳,

木窗燈盞憶兒癡。

人生百歲半九十,

萬丈霞光值暮時。

少年的葉劍英活潑好動,不但書讀得好,而且喜歡體育活動,是個踢足球、踢毽子的能手。他熱愛勞動,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小同學們結伴上山打柴。除了打柴之外,葉劍英還時常在橫西村頭那棵大榕樹下,幫助父母喂豬,賣“仙人餱,”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在那棵大榕樹下,葉劍英還常常聽來往的大人們談今論古。他在這裏聽過“三國”、“西遊記”、“封神榜”、“嶽母刺字”、“八仙過海”等故事,也聽過“長毛造反”的民間傳說和孫中山革命的消息。葉劍英和小朋友們慢慢知道了“紅頂子”、“洋鬼子”不是好東西,便把“捉人子”、“打野仗”的遊戲改叫“打洋鬼子”。葉劍英通常是這種遊戲的小首領。

大榕樹下,可以說是少年葉劍英的另一個“大課堂”。

二丙村三堡學堂

1908年,11歲的葉劍英,已長成一個英俊少年。這時,家境也稍為好轉,父母決定送他到離雁洋10多裏路的丙村三堡學堂住校讀書。

三堡學堂,是由金盤堡、錦州堡、雁洋堡聯合創辦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學。這所學堂的校長和教員大都是不滿清朝封建統治、主張“教育救國”的愛國青年。當時學堂是四年製,設置甲、乙、丙、丁4個班次,葉劍英在甲班。據他當年的同學溫日新、溫瑤生、廖光史回憶,葉劍英那時的學習成績是幾個班裏最拔尖的,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他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各門課程外,還多方借閱許多課外書籍,尤其愛好寫詩作文。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去“貼堂”展覽。

學校聘請的一位名叫李煮夢的老師,詩文極好,才華出眾,是柳亞子創立的“南社”的詩友。李老師很欣賞葉劍英的詩文,經常親加指點,使其習作大有長進。葉劍英直到晚年還懷念這位啟蒙老師,還能背誦李詩“調高泣風雨,筆健走雷霆”,“劍氣縱橫盤北鬥,簫聲淒咽拂南天”等佳句。1977年夏天,一次偶然機會,葉劍英得到一部“南社”集刊,誦讀之餘,回憶起當年向李老師請教《詩經》的情景,在書的封麵上意味深長地寫下這樣兩句詩;“說部我輸李煮夢,小戎離黍出詼諧。”

葉劍英自幼喜歡爬山和遊泳,到了三堡學堂學習國文、英文、地理、體操等課程後,對山山水水更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到節假日,他常常約三、五個要好的同學去遊玩。附近的名勝“三坎石”、“仙水塘”、“北帝宮”、“梅子坑”,還有陰那山的“靈光寺”,都曾留下他的足跡。他隨身帶著小本子,每到一處,凡是刻有楹聯的地方,他都要停下腳步,留意觀看,一邊吟誦,一邊抄寫。就這樣,一句句妙語佳聯深深地印進了他的腦海,對他不斷提高詩文寫作水平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