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六日戰爭(2 / 3)

1967年4月7日,敘以兩國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起因是以色列單方麵開墾非軍事區土地。雙方動用了坦克、飛機、大炮等重武器,戰爭陰雲籠罩中東。10日,納賽爾訪問大馬士革,雙方保證對以色列可能采取的進一步軍事行動進行聯合反擊。

然而,局勢突然平靜了下來。直至5月10日,蘇聯駐以大使館獲取了一份“絕密情報”,表明:以軍在靠近敘利亞的邊境上集中了11到13個旅的兵力,5月17日準備發動對敘的總攻勢。與此同時,在東地中海巡邏的蘇聯艦艇也截獲了一個內容相同的無線電報。蘇聯立即將此情報透露給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建議埃及增兵西奈。納賽爾立即作出強硬反應,命令埃軍於14日開進西奈半島,同時要求駐紮在那裏達10年之久的聯合國緊急部隊撤退。15日,納賽爾發布全國動員令和集結武裝部隊令,宣布全國進入最高戒備狀態,進一步加強西奈兵力,聲援敘利亞。16日,埃及外交部正式向各國駐開羅大使表示:如果以色列進攻敘利亞,埃及將進攻以色列。埃及軍民嚴陣以待,可到了17日,邊境平靜得很,以色列的大規模進攻並未發生。原來這是以色列特意設下的圈套,它用泄露假情報和虛構無線電報的狡猾手段,造成了以軍進攻迫在眉睫的假象,迫使埃敘兩國大規模調動軍隊,向國際社會造成了埃敘兩國挑起事端的印象,進而給以軍采取“相應的”對策提供了借口。果然,以色列宣布,一個星期以來,駐在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從3.5萬人猛增到8.5萬人,並有飛機大炮支援,為應付以南部邊境地區的嚴重局勢,以色列已經作了部分動員。

納賽爾陷入兩難境地。退卻就等於投降,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威信就會一落千丈;進取則意味著讓聯合國緊急部隊撤走,進而封鎖蒂朗海峽,埃以矛盾必將達到戰爭邊緣。納賽爾權衡多時,決定鬥爭到底。5月18日,埃軍開始接管聯合國緊急部隊在西奈的哨所。納賽爾此時還想作一些緩解努力,他未立刻派兵占領西奈重鎮沙姆沙伊赫,也未立即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蒂朗海峽。但以色列已加快了備戰步伐。5月19日,以色列下達局部動員令並向前線增兵,三天內集結了5個師的兵力。萬不得已,埃及於21日進駐沙姆沙伊赫,22日封鎖亞喀巴灣,禁止以色列船隻和為以色列運送戰略物資的外國船隻通過。對於封鎖亞喀巴灣,納賽爾說:“它是我們埃及的領海。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允許以色列的旗幟通過它。猶太人發出了戰爭威脅,我們告訴他們:歡迎你們,我們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我們的軍隊和全體人民已經做好了準備。無論如何我們也不會放棄屬於我們的任何權利。這片海洋是屬於我們的。”

對於埃軍接管沙姆沙伊赫的行動,納賽爾這樣解釋:“采取這一行動意味著我們將與以色列打一場全麵的戰爭。這不是一個單獨孤立的行動……如果以色列對敘利亞或埃及發動進攻,那麼和以色列的戰鬥就將是一場全麵戰爭……我們的基本目標將是摧毀以色列,要是在五年甚至三年以前,我很可能不會談這件事。在1956年已過去大約11年的今天,我談起了這件事,因為我有信心。我知道埃及擁有什麼樣的力量,敘利亞擁有什麼樣的力量。我還知道其他國家(例如伊拉克)已將自己的部隊派住敘利亞;阿爾及利亞也將派出軍隊;科威特也願意派出軍隊,它們將派出裝甲兵和步兵。這就是阿拉伯力量。這是一度曾處於絕望狀態的阿拉伯民族的真正複興。”

5月28日,納賽爾在開羅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講:“我們已經重新獲得了在1956年前曾屬於我們的權利……我們等待著以色利采取下步行動。無論它是以暴力還是非暴力方式來對我們行使自己的主權作出答複,我們都已做好準備……如果以色列選擇戰爭,那麼它將受到歡迎。”

第二天,納賽爾又雄心勃勃地提到了恢複1948年狀態的問題,即實現以巴分治。

“現在,我們正在恢複1956年的態勢。這是問題的物質方麵。在我看來,這一問題的物質方麵是次要的,而精神方麵才是最為重要的。它包括阿拉伯民族的複興,巴勒斯坦問題的再現以及每一個阿拉伯人,每一個巴勒斯坦人信心的恢複。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能夠恢複1956年以前的狀況,真主肯定會幫助我們並敦促我們恢複1948年的狀況。”

“我們現在準備同以色列對抗。我們現在準備完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封鎖亞喀巴灣、蒂朗海峽或聯合國緊急部隊撤離,而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權利。1948年在巴勒斯坦發生的是以美英勾結進行的一場侵略。”

直到此時,納賽爾依然明確表示並不打算首先進攻以色列。

在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後,5月23日,以色列總理埃什科爾宣布此種行動為“侵略行動”,以色列有權采取必要措施,來保證其船隊不受妨礙地自由通過蒂朗海峽。以色列軍方開始敦促政府立即授權采取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