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走過來,停在舞台前緣,不知道接下來做什麼,詫異地看著老師。

“剛才那是什麼?是藝術,是創作?”

“哪裏有什麼創作?我們不過是走過來,和平時生活中一樣。”

老師:好。請你們走回去,重複一下剛才走過來的動作,但是我要給你們引入一個“假使”,“假使今天,此地,此刻不是舞台的地板,而是小溪,你們要怎麼做?”

兩個人,按照無實物動作的原則,裝作卷起了褲腿,脫下了鞋子、襪子,穿過冰冷的溪水從幕後走到舞台前緣。到了那兒,他們用想象出的手帕擦幹腳並穿上鞋子。

第……號習作

梳妝

把肌肉鬆弛到極限。經常性的叫喊:“打敗百分之九十五的[緊張]!”

所有的學生帶著椅子出場(無聲地),坐好,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要這樣坐著,使得觀眾都想要到舞台上來。這些都是在舞台深處進行,而在舞台前緣有三個步驟(由一名研究生來解釋):

(1)緊張。([學生]躺著,說出緊張的地方。研究生觸摸,檢查。)(2)鬆弛。(姿勢。動作。研究生檢查。)(3)判斷。(姿勢。動作。研究生檢查。)動作中肌肉鬆弛:

(1)鬥士。(2)摘桃舉起(無實物地)一普特重的東西,二十磅重的東西,一杯水,一架鋼琴。

表演不使勁兒並且不觸碰對手的打鬥……講解員:還有一種練習的範例。它不僅能培養出集體感,而且能為一些群眾場麵的時刻做準備,這些時刻也要求有獨特的技術,以防止演員因為舞台表演的狂熱而受傷。

講解員:還有一種練習的範例。它不僅能培養出集體感,而且能為一些群眾場麵的時刻做準備,這些時刻也要求有獨特的技術,以防止演員因為舞台表演的狂熱而受傷。

打鬥的群眾場麵

我們在這個練習中所采取的技術的秘訣在於,表演打鬥的演員隻有權使用一根手指[觸碰]他們打架的對象,以暗示他們所要采取的進攻動作。對手必須接受這一指示、暗示並將其進一步發展,也就是展現出,如果當對方有力的手打壓到他身上某個部位時,他要怎麼做。

但是失敗者也可以突然獲得主動權並開始以同樣的方式攻擊和逼迫對方。

為了培養集體創作感並且使未來演員為群眾場景做好準備,我們進行這樣的練習。

經常需要為數不多的人來營造龐大人群的錯覺。這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形成的效果:

所有人擠成一小群,互相遮住。人數很少的印象。

現在是人數較多的印象。

變成棋子。人數很多的印象。

這種人數較多的印象是由棋子的布局形成的,在這種布局下沒有相互遮擋。

這需要每個演員都集中注意力,感受自己處在整個畫麵中。

為了培養集體創作感,同時為了使未來演員為群眾場景做好準備,我們還要進行一種練習,目的在於使未來演員在組成人數眾多的造型群像時不僅能夠很好地感覺到群像中的自己,也能很好地感覺到群像的整體。

我的想法通過實例來加以說明。

播放音樂。所有參加群眾場麵的人按節奏行動。音樂停止時讓他們按照指定的信號,和著最後三小節開始的三個音,以三下動作準備好並停住,組成生動的畫麵。下麵用實例解釋我所講的內容。

音樂響起,所有人都做動作。第一、二個信號是為了做準備,第三個信號——停住。生動的畫麵。按照造型規律組成的群像……這個練習需要解釋。

造型群像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要求。要把這些規律教給學生。總體說來這些規律追求以下目的:群眾演員或者合唱團成員在腳光前呆立不動,就像菜園裏的架子一樣,是很不好的。需要有某種造型的線條、圖案。群眾可以分成協調一致的幾個獨立的組。群眾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大群像,在這個群像中有一條美麗的線從頂端分幾路延伸至底端,中間有新的起伏,形成某種圖案。隻是不要形成孤立的“菜園裏的架子”,不要有像人行道一樣單調枯燥的線條。

這種帶有造型群像的群眾場麵中的參與者,應該關注組成群像的整體圖案,並按照他們所熟知的組織群像的規律,在最後三個音節中找到自己在整體[結構]中的位置。伴隨著第一個信號,上麵提到的[圖案]的上部和下部就成型了……

培養集體感

後台製度要求嚴格的紀律和強大的自製力。沒有這些就無法完成我們的藝術所要求的集體創作。在劇院的龐大機構中,再加上工作的複雜性,不論是為了演出的藝術方麵,還是為了它的整個製度,為了整齊,為了杜絕可能在觀眾和眾多演出者中引起慌亂的各種爭執、事故,都必須建立最為嚴格的,幾乎是軍隊式的秩序。火災,事故,布景、頂燈、個別照明燈的掉落,空中飛人,陷坑,舞台效果,音響,集體的、管弦樂隊的、合唱團的、芭蕾的表演,群眾場景,幕、場之間布景的迅速更換,最後,演出的順利進行,這一切都取決於幕後以及整個劇院的紀律、秩序和整體製度。

這些不是一下子就能獲得和培養出來的,而是需要多年習慣的養成和訓練。在學校期間就需要向學生灌輸這些思想。應該讓他們習慣於集體工作的所有條件。

與演員不同,畫家、雕刻家、文學家、作曲家是在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書房中獨自工作的,他們的工作不受地點、時間和其他創作夥伴的限製,舞台演員在自己工作的所有領域和條件方麵,從地點和時間到創作的主題,都依賴於舞台上、幕後以及觀眾廳中的其他集體創作者。我們認為重要的是從第一步開始,從在校期間開始培養他們習慣於集體的、複雜的工作,而不是簡單的、單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