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細節]
一部小說,是有大量的細節組成的。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情節。他雖然細小,但它的威力即不細,也不小。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節。凡屬成功的作品,總是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細節描寫。高爾基說:“創作——這就是許許多多細小的東西結合成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體。這就在世界文學上創造出了許多最偉大的作品。”(《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像思維》第522頁)“事實本來就是這樣的:它有說不盡的瑣事細節,又有說不盡的細微輕妙。我們內心的人把它的痕印留在外表的生活上,留在住房、家具、用器上,留在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上,為說明完整的人,便須說明這一痕印。反過來,需要把這一痕印拚湊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人。你所吃的菜肴,你所吸的空氣,環繞在你周圍的房屋,你所讀過的書籍,你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即使最細小的習慣,你曾經曆過的即使最不自覺的環境,共同形成你現在這個人。無限數的瑣事集中起來,造成你的個性。”(丹納:《巴爾紮克論》,載《文藝理論譯叢》第二冊第57頁)可見,無論是作品的情節、環境,還是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離不開準確、生動、逼真的細節。那麼,細節到底是什麼?它的作用有哪些?寫細節有哪些要求?便是本章所要探討的問題。
第一節 什麼是細節
細節是什麼,似乎不難理解。但要給細節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上麵提到,高爾基把細節稱作“細小的東西”,丹納則稱它是人物內心的“痕印”,劉真說:“作品中的細節,就像活人身上的細胞,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劉真:《首先要注意細節的描寫》)也有人說:“如果把整個作品比作一座大樓,那麼,人物、故事就好比梁、柱、牆壁,而細節就好比磚瓦和水泥。如果把整個作品比作一個人,那末,人物、故事就好比人的骨骼、四肢,而細節就好比血肉。”(賈文昭、徐召勳:《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
不論把細節稱作“細小的東西”,“內心痕印”,還是“血肉”、“細胞”或“磚瓦水泥”,顯然,這些形像的描述,都是打比喻,即把細節跟作品,比喻為局部和整體的關係。這比喻是對的,但卻不全麵,因為隻說出了細節與作品量的關係,而忽視了其它條件。
一、細節的定義
細節是依附於小說情節、人物、環境,具體而形像的存在實體。是構成小說各部分的最小單位。這裏所說的“實體”,是廣義上的,它不但是以具體的物質的方式存在(如自然環境細部、人的肖像裝束),而且以抽像的思維的方式存在(入社會環境細部,心理活動、表情)。是看下麵的兩端描寫:
春天姍姍來遲。大齋期的最後兩個星期,天氣一直是晴朗而嚴寒的。在白天,太陽光下溫暖靠可以融解冰雪,但在晚間,卻甚至冷到冰點以下七度。……複活節的時候還是滿地的雪,但是突然之間,在複活節的第二天起了一陣暖和的風,烏雲籠罩起來,溫暖的、猛烈的雨傾瀉了三天三夜。到禮拜四,風平息下來了,灰色的濃霧彌漫了大地,好像在掩蔽著自然界所起的變化的神秘一樣。在霧裏麵,水流動著,冰塊圻裂和漂浮著,渾濁的,泥沫翻飛的急流奔馳著,在複活節一周後的第一天,在傍晚的時候,霧散開來了,烏雲分裂成了小小的卷縮的雲朵,天空晴朗了,真正的春天已經到來。在早晨,太陽燦燦地升起來,迅速地融解了蓋在水麵上的薄薄的冰層,溫暖的空氣因為從蘇生的地麵上升起來的蒸汽而顫動著。隔年的草又顯出綠色,新嫩的草伸出細微的葉片;雪球花和紅蠟粟的枝芽,和粘性的樺樹的嫩枝因為液汁而脹滿了;一隻探險的蜜蜂正繞著布滿在柳枝頭的金色的花朵嗡嗡著;看不見的雲雀在天鵝絨般的綠油油的田野和蓋滿了冰的,刈割後的田地上顫巍巍地歌唱著;田鳧在那積滿了塘水的窪地和沼澤上麵哀鳴;鶴和鴻雁高高飛過天空,發出春的叫喊,脫落了的毛還沒有全部長起來的家畜在牧場上吼叫起來了;彎退的小羊在它們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著的母親身邊跳躍;敏捷的小孩在蓋滿了赤腳印跡的幹了的路上奔跑,可以聽見在池旁浣衣的農婦們的快活的閑談,和農民們在院子裏修理犁耙的斧聲。真正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安娜·卡列尼娜》第222~ 223頁)
這是托爾斯泰對姍姍來遲的初春景色的描寫。開始,冰雪在融解,夜晚又凍到冰點以下。但是刮來一陣暖煦的風,降了三天大雨,大地上的一切,立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濃霧籠罩,冰塊圻裂,流水潺潺,太陽融融,嫩草泛綠,雲雀高唱;孩子們歡樂地奔跑,農民們修理犁耙,迎接繁忙的春耕。氣候也漸漸轉暖,一派寒冰淒涼由和煦歡樂代替——一幅春光圖,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而這幅充滿生機的明快圖畫,完全是靠二、三十筆細節的色塊吐出來的。試想,假若沒有這樣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而換成這樣一段文字:“大齋期最後兩個星期的天氣,還是春寒料峭,直到下過三天雨,才是萬物複蘇,大地充滿了生機。農夫們也修理犁耙準備春耕了。”像這樣抽像的敘述,雖能交代出節令的變化,卻完全失掉了形像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