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雜談康有為(9)(2 / 3)

對康有為所領導的變法和後來的保皇活動持懷疑態度的,還不止上海商人。當年在日本軍校留學的閻錫山讀了康梁編輯的雜誌後曾歎息,“保皇黨豈足以救中國?”後來成為革命黨人和偉大教育家的蔡元培,曾經也是維新派爭取的人物,但是蔡元培當即拒絕了維新派的邀請。羅家倫曾經當麵請教蔡元培當時為何拒絕,蔡元培從容地說了這樣一段話,令羅家倫多年後仍覺“言猶在耳”。

“我認為中國這樣大,積弊這樣深,不在根本上從培養人才著手,他們要想靠下幾道上諭,來從事改革,把這全部腐敗的局麵轉變過來,是不可能的。”

蔡元培何以拒絕變法活動而投身同盟會,康有為為何在上海陷於孤立,上麵這段話中可見端倪。西太後為人手段狠毒,但畢竟勢力很大,而且對改革並非絕對反對,否則洋務運動也搞不起來。曹汝霖留學日本歸來,初入滿清外務部,有一次受到西太後召見,西太後向其詳細了解日本憲法的宗旨,國會的選舉辦法,曹汝霖即逐一申說,並強調立憲的重要。而西太後“對於立憲,似感興趣”,曹汝霖當時的印象是西太後喜歡攬權,但思想並不頑固,隻是缺少關於各國憲政的知識,曹汝霖甚至覺得,假如康梁當年能將變法計劃,直接向西太後祥加說明,消除她以為變法隻救中國,不救大清的錯覺,並讓她不感覺自己大權旁落,未必不能得太後同意,“惜乎當時維新諸君子,求進之心太切”。

梁啟超對待光緒皇帝的態度就給人以輕率和不負責任的感覺,一方麵,梁啟超並不像康有為那樣真心擁戴光緒,而且光緒也不過給了他一個六品的官位,據說是因為在受召見時梁啟超的廣東口音太重,光緒聽不大懂,影響了交流。另一方麵,由於維新派事實上卷入了清廷內部的帝黨與後黨之爭,梁啟超又出於宣傳的目的必須拚命吹捧光緒為“聖主”,“未來的總統”,同時竭力咒罵慈禧,榮祿等人,其結果是更加激起清廷內部保守派的疑懼,直接導致了慈禧欲廢帝的意圖和一場政治危機。當時就有人致書梁啟超,勸他不要再捧光緒,越捧他越會死得快。而作為變法最有力的支持者,被康梁“視若帝天”的光緒本人究竟能力如何?翁同和的日記中曾記載,幼年光緒膽小怯懦,成年後的性情,有一段軼事可證。有一天,“童心猶甚”的光緒皇帝突然將管理清宮中安裝電燈的“電燈委員”召入,要求立刻安裝電話,委員對稱:此物都中不全,應在外洋購辦。光緒大怒,斥令一日內尋到,否則掌嘴。最後是由一名原在太後身邊的老太監跪地力阻,並搬出西太後警告,光緒才作罷。當時一位熟悉內廷的官員在致盛宣懷的信中說,“且聞當今(光緒)性情急躁,喜怒無常,雷霆雨露,均無一定……借此可知老太太之嚴待非無固也……當今之難以有為,實可憂也。”康有為的風格和光緒的脾氣可謂半斤八兩,所以惺惺相惜,但在旁人眼中,一個是“童心猶甚”,一個是“尚少閱曆”,但其實又都老大不小了,國家政治豈能靠這樣的人來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