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午未申酉,都是數極。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況且皇上聖明臣子優秀,軍隊強悍國家富強,動物植物相處和諧,人與神靈協調默契。在上麵君主昏庸,在下麵百姓怨聲載道。險要的關口一百個裏麵沒有兩個堅固的,軍隊也不是九國之師。夏癸、殷辛尚且不能存在,唯獨這個島夷之國能躲過上天的討伐!暗自估計朝廷自然會有宏偉遠大的謀劃,但草野鄙陋的人的見解,希望能增添一點微弱的光亮。現在隻需要武昌以下蘄、和、滁、方、吳、海等州更換軍帖,調集精悍的軍隊,密謀渡江的計劃,益、信、襄、荊、基、郢等州迅速製造船隻,擴大形體,作為水戰的器具。蜀江、漢江是它的上遊,水路要衝,是一定要爭奪的場所。賊寇雖然在流頭、荊門、延州、公安、巴陵、隱礬、夏首、蘄口、盆城安放了船隻,但最終要聚集漢口、峽口、以水戰決定勝負。如果賊寇因為上遊有軍隊,命令精兵赴援,那麼下遊的各位將領就必須選擇時機橫渡長江。如果調集重兵自衛,上江水軍擊鼓前進。即使依仗九江五湖的險要,沒有德行就不能固守,僅有三吳、百越的軍隊,沒有恩澤不能存在。
皇上看後非常高興。不久崔仲方轉任基州刺史,征召進朝。崔仲方因為當麵陳述治國方策,皇上親善他,賜給他禦袍和各種彩綢五百段,進位開府而遣送他。等到大舉攻打陳,讓崔仲方擔任行軍總管,率領軍隊與秦王會見。等到陳被平定,因事獲罪被免除官職。不久,再次恢複官位。以後幾年,轉任會州總管。當時各羌族部落還沒有,降附,皇上詔令崔仲方攻打他何;崔仲方率領軍隊同他們打了三十多仗,平定了紫祖、四鄰、望方、涉題、千碉、小鐵圍山、白男王。弱水等部族。皇上賜給他一百三十個奴婢、三十斤黃金和一些其它種類的禮物。
二五、拓拔力微殺兒
拓拔力微是鮮卑族拓拔部落的首領,沙漠汗是力微的兒子。當時拓拔部落臣服於西晉,所以沙漠汗以部落繼承人的身份被送到西晉都城洛陽作人質以維持雙方的和平。後來力微年事漸高,沙漠汗繼承王位心切,便請求回國。晉武帝(266—290年間在位)很隆重地歡送他回國。然而力微並未去世,於是過了幾年,沙漠汗又來到晉朝,準備當年冬天再回國。
晉朝的征北將軍衛琅(220—291)發現沙漠汗相貌堂堂,胸懷大誌,擔心以後會對晉構成威脅,於是便請求晉武帝暫時不要讓他離開,另一方麵派人到拓拔部落,用金銀珠寶收賣那些部落頭人,使其對沙漠汗產生懷疑。兩年之後,晉朝才允許沙漠汗離開。拓拔力微派各部的頭人對陰館迎候沙漠汗。眾人相見,暢懷痛飲,突然一隻鳥兒從席上飛過,沙漠汗正在酒酣耳熱之際,為助酒興,便抬手用彈弓打下了飛鳥。當時拓拔部還比較落後,沒有彈弓,看到他拿出一個什麼東西,一抬手,鳥兒就掉了下來,非常驚異,也極為震驚,頭人們在密謀商議中都很憂慮:“沙漠汗在穿著服裝上已經被中原人同化了,又不知從哪兒學得這些驚人的絕技,如果他繼承了部落首領的位子,必然會決心改變我們的習俗和生活方式,那時我們可就要遭到排擠了。”於是下決心幹掉沙漠汗。他們先一步回到部落,向人們宣揚:“沙漠汗用彈弓射落了飛鳥,肯定是學到了中原人的那些歪門邪道。”本來從沙漠汗到晉朝之後,他的那些弟兄們就受到力微的寵愛,他們在旁不斷說沙漠汗的壞話,力微對沙漠汗也漸漸生出懷疑。等各部頭人這麼一說,更證實了他的懷疑,便命令道:“找個機會幹掉他。”頭人們大喜,馬上飛奔到塞內,假托力微之命殺了沙漠殲。
沒過幾年,力微病重。這時他身邊最親近的大臣是烏丸王庫賢,權勢顯赫,然而庫賢卻暗地裏接受衛灌的賄賂,想趁機破壞各部之間的聯盟。於是便裝模作樣在院中磨鉞斧,磨刀霍霍,殺氣騰騰,眾人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上前去問,庫賢說:“你們曾進讒言,害得首領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現在首領要報這個仇,準備把你們的兒子一個個地殺光。”各部大人一聽紛紛落荒而逃。拓拔力微不久也死了,年一百零四歲。他當首領五十八年,使拓拔逐漸強盛,但晚年卻中了衛瓘的反間計,給部落帶來了不幸。
二六、楊廣重金賄父姬
陳宣帝有一女兒,生來聰明伶俐,長得又十分美麗,可以說是絕色佳人。隋滅陳(589年)後,被擄人隋後宮,後選為文帝(581—604年在位)嬪妃。當時獨孤皇後醋勁很大,不準文帝去見別的妃子,唯獨陳氏依然得到寵幸。楊勇還是太子、楊廣為晉王鎮守在外時,就心裏算計著奪取太子之位,他希望得到陳氏的幫助,所以經常給她送些禮物,又是金蛇,又是金駝的,向陳氏討好。果真買通陳氏,在文帝廢楊勇,另立楊廣這件事中,陳氏真出了大力。獨孤皇後死後,她升為貴人,文帝隻寵幸她一個人,宮內一切事聽命於她,權位顯赫。文帝病重去世之際,遺詔封她為室華夫人。後又與楊廣私通。
二七、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形容沒有打仗就獲得了勝利。
此典出自《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議兵》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哲學家荀子論述軍事問題的一篇文章。
荀子說:用兵的目的在於禁暴除害,而不在於爭奪。仁義之師統治的地方,就會出現大治的局麵,仁義之師所到之處,人民就會得到教化。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師行於天下。因此,周圍的人都喜愛他們的美德,他方的人都仰慕他們的仁義。如此一來,不必使用武力,人們就會來歸服了。德行如果達到這樣好的程度,它的影響就會遍及到四方。
二八、修飾邊幅
“修飾邊幅”原意是賣布商人修理布匹邊幅。後人藉馬援見公孫述的故事,用“修飾邊幅”比喻人修飾他的外貌。同時也有把這成語引申為“不修邊幅”,比喻一些人不注意修飾外表。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製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靷,謂之幅利。”
又見《後漢書·馬援傳》:天下雌雄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王莽末期,馬援和他的哥哥馬員都作了郡守。王莽失敗後,兄弟二人都到涼州去避難。馬援投靠在了隗囂的手下。隗囂很器重他,一有事總和他商量。公孫述在成都做了皇帝,隗囂派馬援去看那邊的情況。
馬援自以為自己和公孫述是同鄉朋友,見麵之後一定會十分高興的。誰知他一到成都,公孫述就擺出全副鑾駕,由禮官讚禮,領他上殿,行禮已畢,又領他出去住在驛館裏;而且替他做了一身特製的冠服,接著開一個盛大的朝會,公孫述坐了禦車,由侍衛簇擁而來,戒備森嚴,儀式隆重,把馬援看作布衣之交(意即貧時的朋友),表麵上十分優待,說要封馬援為侯爵,跟隨馬援的隨從倒都樂意留下,馬援卻不以為然,對他們說:“天下未定,他不以禮賢下士為急,隻知修飾邊幅,擺空架子,像個木偶一樣裝模作樣,這樣的人怎能和他共事”回去後報告隗囂說:“公孫子陽不過是個井底之蛙,根本不明白大勢,一味妄自尊大,還不如一心一意輔佐光武帝呢!”
二九、虛張聲勢
“虛張聲勢”表示故意假造聲勢來嚇唬人。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四回:“老爺明日上堂,隻管虛張聲勢,動文書,發簽拿人。”
賈雨村授了應天府,一上任就遇到一個人命案。這件案子的凶手是薛家的公子薛蟠,而薛家又是金陵一霸,所以就給賈雨村斷案帶來了麻煩。
賈雨村正要發簽差公人將凶犯家屬捉來拷問時,隻見案旁一個門子給他使了個眼色,叫他不要發簽。雨村疑惑不解,退至密室與門子交談。談話中雨村才知道這個門子是他的故人——葫蘆廟裏的葫蘆僧,雨村笑嘻嘻地拉著葫蘆僧的手要葫蘆僧為他了結此案出點子。葫蘆僧把這個案子各方麵的幹係都告訴了賈雨村,並為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斷案辦法。葫蘆僧說:“老爺明日上堂,隻管虛張聲勢,動文書,發簽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來的,原告肯定不依,隻用將薛家傭人及奴仆拿幾個來拷問,小的暗中調停,令他們報個‘暴病身亡’……”賈雨村知道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便照此辦理,第二天就將此案斷了。賈雨村把案子了結之後,便急忙寫信給賈政和京營節度使王子騰,說:“令甥之事已完,不必過慮。”賈雨村也因此得到上麵的賞識。
三〇、揚眉吐氣
“揚眉吐氣”比喻擺脫了長期受壓抑的境況,心情得到舒展,感到暢快高興。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書》:“而今君侯(指韓朝宗)何惜階前盈(滿)尺之地,不使白(李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為了讓韓朝宗舉薦他而給韓朝宗寫的一封信中的內容。大概意思是勸說韓朝宗不要舍不得台階前一尺寬的地方,給李白一個官職,從而讓他揚眉吐氣,振奮得意地步步高升。
三一、揚揚得意
“揚揚得意”(或作“洋洋得意”)形容驕傲而滿足的樣子。
此典出自《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掩其口,則揚揚如也。又見《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春秋時,晏子(名晏嬰)先後擔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時的宰相,政績顯赫,名滿天下。然而,晏子並不居功自傲,他為人謙和,生活樸素。有一次,晏子出使晉國。齊景公覺得晏子的住宅低矮潮濕,又臨近街市,很喧鬧,就在晏子不在的時候為他建了一座新住宅。晏子回來後,先拜謝了景公,接下來叫人將新房子拆掉,恢複到原來房子的樣子,並把老住戶請了回來,屋歸原主。他還說:“君子不該做那種毀人居所的非禮之事。”
晏子有個馬車夫,他認為自己為宰相趕車,就很了不起。他在大街上驅趕著四匹快馬,站在寬大的車蓋下,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一天,馬車夫的妻子在家中往外看時,恰巧看到了丈夫那副樣子,覺得十分惡心。馬車夫回家後,妻子對他說:“你現在是個大人物了,我配不上你,請求離去。”丈夫非常驚奇地說;“你今天怎麼了,說出這種話來?”
妻子趁機勸諫他說:“晏子高不過六尺,但身為齊國宰相,從而名揚諸侯。但我看他坐在車上的時候,樣子謙和謹慎。你身高八尺,不過是個馬車夫罷了,卻做出趾高氣揚、盛氣淩人的樣子。我看不慣你的行為,因此要求離去。”馬車夫聽了,馬上認錯道:“你不要再說了,我改了就是。”
從那以後,馬車夫時刻注意保持謙恭的樣子。晏子很奇怪,問清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後,讚賞他知錯能改,後來他推薦這馬車夫做了大夫。
三二、怡然自得
“怡然自得”形容高興而自滿的樣子。
此典出自《列子·黃帝》:“黃帝既悟,怡然自得。又見晉代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晉朝孝武太原年間,武陵地方,有個打魚的人。有一天,他順著一條小溪捕魚,竟然忘了路程的遠近,他一直往前走,走進了一片桃花林。那裏風景十分優美,十分少見。漁人覺得奇怪,總想看看這座桃林到底有多遠多寬。當他把桃林走完時,便發現山旁有一個洞,裏麵似乎還有光亮。他便走進洞去,開始時道路狹窄,再走幾十步,豁然開朗,簡直是一片平原。平原上桃紅柳綠,房舍井然有序,男耕女織,怡然自得,每個人都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他們看見漁人進來,家家都設酒殺雞,招待漁人。在言談中,漁人才知道這裏的人是祖先為了逃避秦代的禍亂,才逃進這個洞裏來的。他們與世外隔絕多年,也不想再出去了。外麵是個什麼時代,他們也不知道。漁人在此待了幾天,受到各家各戶的熱情招待。當他準備離開這些好客的主人時,大家都和他說:“洞中情況,不要給外邊的人說。”
漁人出來後沿著原路往回去,還處處做了標記。到武陵後,漁人將這事告訴了太守。太守立刻派人去找那個世外的桃源,找來找去,始終都沒再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