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挑戰,張劍星毅然決策,進行生產技術改造,向科技要生產力。經反複思考,當機立斷,由天翼技術有限公司總承攬,應用全部國產設備,對濕法窯進行技術改造,形成“濕磨幹燒”新技術。在企業技術人員的努力下,僅用6個月零1天時間、3800萬元資金,使虎山集團旗下原濕法回轉窯,全部改成“濕磨幹燒”窯。而在改造中,就使用全部國產設備一項,就節省了50%改造成本。經三個月試運行,達到增產量、降能耗的雙目標,創下“工期最短、投資最省、國產率最高、達標達產最快”的四個“全國之最”。回轉窯生產能力從原來的日產熟料380噸猛增到1000噸,每年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700多萬元。
第三著好棋:體製創新,連續跨出“混合經濟”與民營經濟二大步,促使企業提升競爭力。
他決定在虎山集團實施股機激勵機製,考慮到員工的出資能力,他大膽嚐試在企業內部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通過有效投入,科學管理,扶持企業經營層持大股,使“虎山集團”建立了內在的激勵和約束機製,既有效降低國企風險,又培養企業創新能力,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
這種“混合經濟”雛形的出現,推進了“虎山集團”的快速發展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使企業在較短時間內發展成為擁有近20家子公司,集產、供、銷、科研服務於一體,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的企業集團,快速增強了虎山集團的規模和實力。
然而,張劍星清醒地看到,這種探索與改革隻是特寫環境、特定條件下的無奈之舉,不可能根本解決國有企業存在的諸多弊端,充分發揮潛在的競爭優勢。2001年,麵對水泥市場激烈競爭的形勢,張劍星大膽提出了“扔掉保險帶,國有股完全退出,由經營者控大股”的改製建議,得到江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麵對著有40多年曆史的老企業,2000多職工的切身利益,張劍星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提出了積極穩妥的改製方案,最終以96。7%的高票獲得職工代表大會的通過。改製後,國有股全部退出,經營者持股73%以上,這是全國建材行業國有企業改製過程中最大膽之舉。
企業運行機製的優化,帶來的是企業生產力的解放,市場競爭力的強化。改製後,“虎山集團”,的生產基地從浙江擴展到江西;集團產業由單一的水泥拓展到電力、新型建材、倉儲物流、商品混凝土、職業教育,實現了“主業強大、關聯發展”的目標。企業已連續3年排名衢州市納稅第一,上繳稅金高達1。5億元。
點評:缺乏創業意識的人看到的是一個金錢稀缺的世界,而有創業意識的人則看到的是一個很多錢的世界。張劍星創業曆程中,我們堅信:他看到的是“一個很多錢的世界”。因為看到錢,他就會為之而動腦子,才會去奮鬥,才會去進行科學創造。企業內部的好機製、企業的生產工藝和產品的創新能力、企業的體製建設,是決定企業能否獲得“很多錢”的基礎,張劍星之所以能將企業越辦越大,關鍵就在於他在這三方麵進行改革創新,因而他就能獲得比別人大的成就。總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企業的創新能力。
15.楊偉勇:用心雕鑿出“經濟強村”
個人小檔案:楊偉勇,畢業於縉雲縣工藝美術學校。出生於縉雲五雲鎮官店村石雕世家,2001年與父親一起創辦石雕廠,從事大型工藝石雕,其藝術石雕遍布全國大型主題公園。期間義務培養全村青年學習石雕工藝,在全村形成石雕產業群,並發動全村石雕工場建立起石材石雕行業協會,保護知識產權。在其帶動下,全村經濟迅速發展,被評為浙江省全麵小康示範村、浙江省文化示範村以及省科普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