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庭淼
第二任經理王庭淼,1922年1月出生於寧波鄞縣甲村,7歲時父母相繼去世,11歲他就在村裏拜師學裁縫,13時已能獨立縫製傳統中式服裝,15歲時跟隨同鄉到上海南京路描身服裝公司學習現代服裝縫製,1年後到著名西服店享達生服裝店打工,20歲已熟練掌握了西服的量體、設計、裁剪、縫紉、整燙等全部技藝,並且能靈活運用。接著便獨自闖天下,曾到南京3家西服店工作。悉心積累經驗,琢磨新工藝。1946年返回上海,到著名海派西服名師樓景康的紅幫名店雷蒙西服店工作。1956年春到上海服裝公司第一服裝廠工作,以製作中山裝和新式現代服裝——人民裝為主。不久,便成為上海進京服裝技師的首選人物之一。為此,王庭淼開始了非同尋常的製裝生涯。
由於各方麵條件都很合適,3個月後,他進入中南海中央辦公室下屬的服裝加工部工作。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組織上決定王庭淼和紅幫傳人田阿桐師傅為毛澤東主席製裝。作為紅幫老技師,接到這樣一項製裝任務,他們感到十分光榮,但他們也深深意識到這項任務的重要意義。於是十分嚴肅認真地加以構思、研討,根據毛主席是新中國的偉大締造者、全國人民敬愛的偉大領袖,根據毛主席的特有風采、氣質以及身材和個人愛好,進行精心設計。他們以中山裝為基礎,重新進行謀構,特別是領子、前襟、前襟下邊的2個衣袋都作了創新設計,力求為創造偉大領袖新的服飾形象而作出貢獻。於是,一套新穎獨特的銀灰色的中山裝誕生了!(據說,起初曾用黑色麵料為毛主席製作過中山裝,但毛主席更喜歡銀灰色,所以後來都用銀灰色麵料)毛主席很喜歡這套衣服,從此,凡出席重大活動、重要會議、重要慶典、接見會見外賓,毛主席都穿這款衣服。後來,高懸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中的服裝,也是畫家依據這套特製中山裝繪製的,影響極其深遠。國外,還為這套服裝單獨命名,稱為“毛式服裝”,很多國家的革命人士都進行仿製。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也認同這一命名。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中央又把為毛主席縫製最後一套服裝的莊嚴任務交給了“紅都”,王庭淼他們懷著無限深情完成了任務。現在,廣大人民群眾到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時,都會注意到這套銀灰色的服裝。
這款服裝將成為中國服裝的經典之作。
這款服裝,將隨著革命領袖的偉岸形象,永遠地屹立在人民的心田上,永遠光焰輝煌。
自然,王庭淼等“紅都”師傅還為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人製裝。王庭淼為周恩來總理設計的中山裝,也是享有國際聲譽的經典之作。值得寫下一筆的還有,王庭淼曾為周總理縫補過一件舊睡衣,當時市場上買不到同樣的布料,他就回家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了同樣的零頭布料,圓滿地完成了心願。這件睡衣已為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還有一事也是值得記載的:有一次周總理的秘書拿來一件周總理的西裝,希望能改成中山裝。
這是一件頗有難度的工作。但王庭淼能領悟到周總理的心思,於是經過反複計算、推敲,終於滿懷信心開始改裝工作。他先把西裝拆成24塊,和善長織補的師傅一起,先做好織補工作,然後再精心安排,終於完全如願地完成了這個舊衣翻新的特殊工作。周總理拿到這件中山裝試穿,十分合體、適體,連連稱讚說:“巧匠!巧匠!”(5)
在王庭淼任“紅都”經理期間,“紅都”的工作思路十分開闊,除了為中央領導同誌和各部門的同誌製作中山裝係列的服裝以外,同時,熱忱為來華的外國元首和領導人製裝,為西哈努克親王及其家人製裝尤多,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友誼,親王的生日、節日宴,常常邀請王庭淼等人赴宴。
作為“紅都”經理,王庭淼始終牢記初到北京時周總理關於“繁榮首都服裝業”的囑咐,北京人民需要做的衣服,他們都盡量接做,男裝女裝,毛料的,普通布料的,西服、中山裝、大衣、旗袍、兩用衫、襯衫等等,都盡可能地接做。
北京人誰不知道“紅都王經理”!為了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後的需求,他和公司職工一起,完成了廠房更新擴建工作、設備改造更新工作、工藝創新工作、爭創名牌工作……除了日常工作之外,王庭淼也繼承了紅幫人重視科研、培養新人的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先後編寫了《男褲標樣試定試行規範》、《西服縫製要訣》等著述,結合基本原理、自己的經驗和新的規範,編寫職工學習和培訓教材,使“紅都”始終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升綜合水平。應該說,這位紅幫老師傅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紅都”。因之,1959年他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出席了北京市的“群英大會”,同年,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