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中國服裝界的“國家隊”——北京紅都服裝公司(2)(2 / 3)

1986年,王庭淼退休。他在一份黨員登記表中這樣寫道:“在工作上雖已退休,但晚年盡可能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特別是技術上,盡最大努力,為下一輩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為祖國‘四化’出一點小小的力量。”(6)他實踐了自己對黨的承諾,幾乎像沒有退休時一樣,每天騎著他那輛“老年”自行車,從王府井大街北邊家中(原中央辦公廳宿舍)出發,穩穩當當地到東交民巷公司門前下車,在辦公室,在車間,在門市部出點子、作示範、做指導,有時也應顧客要求,為他們量體裁衣。

王庭淼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和祖國。1996年5月王師傅因病去世。

子女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有如下發現:為毛主席做最後一套衣服時他留下的零頭麵料和零頭襯裏。也許,他還準備再為毛主席製裝呢!還有一本小學生用的練習簿,裏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為領導同誌製裝的各種數據、資料;還有周總理的原版照片、西哈努克親王贈送的圍巾、鄧小平贈送的糖果盒,唐聞生從日本帶回來贈送給他的剪刀、吳作人親筆繪贈他的雄鷹圖,還有一隻他自己製作的錢包,裏邊有“大團結”1張——人民幣10元。

這就是“紅都”名經理王庭淼的素描像。

3.陳誌康

接王庭淼班的“紅都”第三任經理陳誌康,也是奉化縣人,生於岩頭鄉榆林村。

陳誌康經理接任的時候,正是我國改革開放深化、發展時期,各行各業生機勃發,風光無限。服裝行業成為最具風頭的行業,幾年時間裏,中國人民的服飾形象便完成了瀟灑轉身,各種現代服飾五光十色,迅速呈現出與世界服飾時尚接轉的格局。從中央領導人到工人、農民,到農民工,都穿起了西裝,中國猛然成了世界西服大國。這種新時代大潮,給紅幫事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契機。特別是紅幫的故鄉寧波各縣,大大小小的西服廠確如雨後之春筍,從奉化縣、鄞縣、鎮海縣、慈溪縣、餘姚縣等地破土而出,仿佛一夜之間,就冒出了上千家西服廠。紅幫精神又一次強勁展現出來。中央領導同誌對服裝行業的這種改革、開放銳氣給予充分肯定和支持,胡耀邦同誌在出任黨的總書記前後,一再提倡穿得好一些、美一些,對廣大人民群眾穿西裝也持肯定態度;認為服飾體現時代精神、社會風尚,西服適合現代人生活、適體、美體,體現新的審美觀;他自己也穿起了西裝。(7)

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氛圍中,陳誌康接下了“紅都”經理的重任。他忠實繼承、弘揚了紅幫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勇立時代大潮潮頭的精神,充實光大了前任2位經理的業績。他原是一個典型的紅幫裁縫,早年在上海愚園路一家紅幫服裝店當學徒,1956年“紅幫”進京時,他也成為首選人員。進京後在餘元芳、王庭淼的悉心教導下,他迅速成長為技術高手和公司管理骨幹,為“紅都”在新的曆史時期中創立新功作出了他的傑出貢獻。

陳誌康牢記並創造性地解讀了周恩來總理對他們的囑咐:發揚紅幫服裝的特點,把首都服裝業帶起來、搞上去。現在,北京的服裝已經搞上去了,以“紅都”為排頭兵的北京服裝業已經頗享美譽了。在新的曆史時期中,“紅都”應該以天下為己任,“衣被天下”,為天下人做新服裝,把中國的服裝業搞上去;改革、開放的大好格局已經形成,“紅都”應該乘風而起,因之,陳誌康除了繼續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紅都”的特別任務以外,他已把目光投向東交民巷以外、北京以外。

他們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喬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製裝,得到了領導同誌的讚揚和鼓勵,1994年1月18日江澤民主席曾欣然命筆,為他們題詞:“弘揚民族精神,美化人民著裝。”全國人大喬石委員長也為他們題詞:“繼承優良傳統,再接再厲,精益求精,爭創國際服裝新水平。”(1993年12月)全國人大李鵬委員長的題詞為:“發揚紅幫精神,服裝精益求精。”(1996年3月)(8)這些題詞,均為“紅都”發展、創新指出了方向。正是在這些指導思想的指引下,陳誌康有了開放型的大手筆,北京的著名涉外賓館飯店北京飯店、香山飯店、王府井飯店、兆龍飯店等10餘家賓館、飯店的禮賓服,都由“紅都”精心設計、精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