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諸葛亮已經平定南中,解除後顧之憂,並建立了一支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武裝起來的職業化部隊(十萬左右),他的優良裝備和紀律可以彌補其數量的不足和四川人在體質上與北方人相比的先天缺陷。以後的戰役多次證明了這一點,隻有五萬的蜀軍常常圍困十幾萬的魏軍,可見其戰鬥力是很強的。
再次,經濟穩定,由於諸葛亮致力於南部地區的開發,蜀中的經濟處於良好的發展中,各方麵物資比較充足,國內形勢處於劉備戰敗後最好的時期。
但問題不是沒有,蜀中同樣存在著人心思安、不願北伐的畏難情緒和實力不如中原的客觀現實,這樣的問題不是可以簡單克服的,所以造成一個很直接的後果——蜀軍不能敗。即使是一次戰術上的失敗或是一次運輸上的延誤都能關係整個北伐大業的功敗垂成。所以諸葛亮采取了一個極為謹慎的戰略,而不像部將魏延建議的那樣“出子午穀,徑取長安”,這樣雖然具有突然性,但冒險的成分太大,要知道那可是人才輩出的三國呀,堂堂大魏,難道沒有一個人可以看透這種戰術的?這是一次賭博,或勝或死,勝則占據關中,敗則蜀國迅速滅亡,三國時代早早結束,魏國君臨天下。諸葛亮選擇了不賭。這就有了“諸葛一生唯謹慎”的詬病。問題在對抗中,誰可以賭博?誰有資格賭博?我認為隻有曹操那樣的強者才可以賭博,他赤壁之戰賭輸了,但沒關係,孫劉並不能奈他何,他還是霸主,還是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諸葛亮是沒有權力的,因為代價是他不能承受的。
我們最熟悉的曆史莫過於三國,我們最陌生的曆史也莫過於三國,熟悉與陌生的原因都緣於那一部巨著——《三國演義》,我們因為它犯了太多認識上的錯誤,因為糾正它的錯誤而犯了更多的錯誤。諸葛亮的北伐是其一。我們大多認為這次北伐是失敗的,因為沒得到一寸土地。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戰爭的目的不一定是土地的爭奪,而是我方戰略目標的實現。我們隻看到司馬懿用固守不出使蜀軍不戰自退,卻忽視了魏國因為蜀的進攻在空耗國力。是的,我不相信諸葛亮“空城計”的傳奇,也不相信“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的鬼話c但我知道,當後來魏國對東北的公孫政權用兵時,司馬懿用兵四萬,結果大臣們都以為靡費過甚,請召司馬還,讓地方部隊去解決。看吧,中國最強大的政權居然沒有四萬部隊的開銷了,什麼原因造成的,不言自明吧。諸葛亮用少量的軍力和物力就造成了中原的巨大耗費,他們常常要用幾十萬部隊來對付諸葛亮的四萬部隊,蜀國的北伐成為了魏國的心腹大患。以至於在諸葛亮死去之後,魏國根本沒有能力對蜀用兵。否則諸葛亮死之日就是蜀漢滅亡之時。史料中頗為有趣的一個事件是,魏國皇帝曹睿本來是一個明主,但在諸葛亮死後卻變得貪圖享樂,原因何在?因為心腹大患終於消除了,以後魏國貴族享樂之風的形成以及司馬氏的崛起,與這位皇帝的得意忘形有莫大關係。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能力表示懷疑,主要原因來自於對演義中諸葛亮的懷疑,可以肯定,呼風喚雨之類的絕對沒有。但能否定諸葛亮的能力嗎?即使是正史,對諸葛亮也不無溢美之詞,看過《三國誌》的人都應該很清楚。其實,任何史料都有其缺陷和失誤,不管是正史也好,演義也罷,關鍵要去分析。就我看來,諸葛亮絕不會像演義中所說的那樣溫文爾雅,鞠躬盡瘁,真實的諸葛亮一定是一個剛強有決斷的人,很難想象一個在與東吳關係未定時出使東吳的人,一個敢於與先帝不共戴天的敵人迅速結盟的人,會是一個坐而論道的白麵書生,我認為與其說羅貫中對諸葛亮進行了美化,不如說是對其進行了人格上的弱化。事實上,羅貫中也流露出了一些蛛絲馬跡,如在諸葛亮治理西川時就說到他嚴刑峻法,壓抑豪強,這就顯示了諸葛亮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一味地靠儒家之道來治理國家的,而是像曹操一樣是利用法家申韓之術來整頓亂世的,諸葛亮和曹操一南一北,不約而同用法術治國,也說明漢末形勢已經是糟得不能再糟非用戰國盛行的法家之術不足以救亂世。
另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其實是名過於實,認為既然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麼劉備就應該統一天下,沒有統一就說明孔明和龐統能力不足,說這話的人大概忘記了,二人隻是“得其人,不得其時”,不錯,劉備是一代雄主,如陳壽所說:“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絕不像演義上是一個隻會一味行仁義的窩囊廢,但劉備的宿命在於他遇到這二位賢人時太晚了,曹氏據中原,孫吳占江東,基業都已不可動搖,劉備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更何況,劉備對二人並不是言聽計從,要知道,直到劉備占據西川,諸葛亮也不過是個軍師中郎將,相當於一個參謀,當時真正的謀臣是法正,“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而當時地位比諸葛亮高的不止一人,關羽等暫且不表,單文臣方麵,就有糜竺、孫乾、黃權等人,這是為何呢,是諸葛亮能力不夠嗎?還是劉備不相信諸葛亮呢?都不是,而在於劉備是一個很重實際的人,他知道,他要想在西川立足,就要依靠黃權等劉璋舊部,所以不敢怠慢這些人,前麵說過地方世家大族的勢力是不可小視的,劉備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這也是他所以得“民”心的關鍵,其實他不是得民心,是得士心,得到了士大夫的心,所以在徐州有陶謙讓位,在荊州有人主張讓劉備做劉表的繼承人,其原因就在於此。這裏就可以看到劉備這個人是很不尋常的,他在智謀方麵也許不如曹操,但在這方麵要遠遠強於曹操。當然,劉備的失敗也在於此,當地的世家也許會支持他,但當外力強大時,他們絕不能幫劉備去對抗這個強大的外力,這個情況直到攻占西川才有所好轉,這個不是我們所要說的重點,暫且不表。劉備用人的第二個特點是看重感情,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少見的重感情的君主,不然就不能解釋為何會在關公死後做出種種非理性舉動,他的手下,糜竺出身徐州有名的望族,但破家隨他流浪,所以他給其在政府中的地位是僅次於他的,而魏延在他還式微時投奔他,所以說在攻下漢中時,讓魏延做到漢中太守,其地位是相當高,當然魏延也算個人才,而且忠於劉備,可以說他對劉備是感恩戴德的,後來之所以要反,隻是因為與楊儀有矛盾,當然諸葛亮也有責任,這個也暫且不說。
我們看到劉備的用人方針以後,就知道諸葛亮其實在早期是不太受重用的,雖然接受了他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但並不把他看成是這一構想的執行者,諸葛亮真正掌權還是在攻打漢中立下汗馬功勞之後。但不受重用並不是說他沒才華,也不是說不受重視,而隻是說當時不能重用他,因為這不符合劉備的方針,也不利於內部團結。但在劉備人川時,把後方交給關羽和諸葛亮,而隨軍帶上龐統,可見在他心目中,這二人的地位是相當高的,關羽自不必說,曆來劉備都把自己最重要的據點交給他,最重要的行動也會交給他,並將他視為將來實現“隆中對”戰略中的最核心的人物,可以說他才是名副其實的二號人物。事實上,後期蜀漢的走向也與關羽有莫大關係。
還要說明一點的是,劉備其實最初的部署是讓諸葛亮輔佐關羽來實現鉗式攻略的最重要一環,進軍宛、洛,直襲許昌。這才是他留下諸葛亮的重要原因,試想如果讓諸葛亮留在荊州的話,以小諸葛的外交能力和智慧頭腦,絕不會出現後來的錯誤。但不幸的是龐統死了,劉備身邊顯然不能缺少一個謀臣,而法正尚未投誠,諸葛亮隻得人川。
我們有句話,叫“諸葛一生事業,盡在荊襄九郡”,這句話成為很多人詬病諸葛亮的例證,我認為這恰恰反映了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因為當時要想北伐中原,荊州實在是最為可行之路,這裏離敵人心髒最近,能直接威脅到敵人的中樞,而另一條出兵路線遠且不說,還麵臨著缺糧的危險。但劉備和諸葛亮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江東對荊州的野心,或是說他們低估了這種野心,他們在占據西川之後,自以為割讓了江夏等三郡之後,孫吳就會罷手,所以他們選擇了收取漢中,接著讓劉封、孟達取上庸,關羽取襄陽,顯然諸葛亮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被魏國很好地利用了。
我為什麼說是被魏國很好地利用了,而不是說被吳國利用了呢,因為事實上受益者是魏政權。取得荊州對江東來說實際上是增加了一個負擔,後來也是如此,江東並沒有因此增加稱霸的實力,反而要擔心昔日的盟友隨時的報複行為,蜀吳雖然後來修好,但兩者都要拿出相當的兵力來進行提防。從戰略角度來看,其實孫吳應該攻下淮河流域這個戰略要地,要守衛江東,就一定要有淮河流域,所謂“守江必守淮”原因就在於此。擁有淮水,才有戰略縱深,一旦來襲,敵人的力量就會消耗在淮水流域,這時堅壁清野,敵人就算能來到長江一線,船隻和各方麵的物資都會有很大不足,必然不戰而潰。後來的宋齊梁陳,南宋等政權,之所以能對抗北方政權,形成南北割據的局麵,皆因為占有淮水。而南明迅速滅亡就因為不能據有淮水(明的腐敗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在南方強大時還不是很突出,尚可以利用長江天險和水戰之利,可一旦南北力量失衡,淮水的緩衝作用就相當明顯,後來的滅吳之戰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蜀亡之後,吳就麵臨著三麵受敵的危險,不但天險不可守,而且京都直接暴露在敵打擊之下,吳的滅亡之迅速實為罕見。其實三國的開始在於赤壁之戰,三國的結束終於吳的滅亡,而肇始於呂蒙襲取荊州。問題在於,孫權是一代雄主,但其誌向隻在於守業,而且缺乏必要的軍事頭腦,他不像他的父兄,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他的理想在於江東的治理,守住父兄基業,從一個兒子和弟弟的角度來講,他沒有錯,但從一個領袖的角度來講,他錯了,但孫權始終是人傑。而他的都督也缺乏他的前任們的戰略頭腦,他也沒有錯,他隻不過是完成一個將軍應該完成的事業。但江東就在此時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導致了盟友的迅速削弱和自身的戰略方向的全盤轉向。
當然有人認為荊州的失落是因為關羽的驕傲,所謂“大意失荊州”,我認為大意失荊州說法沒錯,不過大意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要知道當時的荊州隻有不到7萬兵,而後來劉備伐東吳發動70萬大軍,當然這是虛數,但半數肯定是有的。試想如果在關羽出兵襄陽前給他十幾萬部隊,那麼形勢如何,尚未可知。事實上關羽是很能打仗的,他用不到7萬的部隊,既要完成守衛荊州的任務,又要攻取襄陽,震動華夏的這個“impossible mission”(不可完成的任務),而他竟然幾乎做到了,他不愧是當時最出色的名將,也無愧於劉備對於他的信任,可以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真男兒,我們今天不應以成敗論英雄來抹殺他的功勳。而當時的劉備卻把他的兄弟置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我們前麵說了,主要是由於對東吳奪取荊州的估計不足,當然也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排除異己的行為,但我認為這是把諸葛亮想俗了,想低了,要知道,此事關係到他的“隆中對戰略”的成敗,也就是他一生事業的成敗,就算他對關羽有千般不滿,他不會拿自己一生的事業做賭注,而我們說過,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喜歡賭博的人,他也沒有足夠的本錢賭博,劉備也決不會允許別人拿他的兄弟的性命和自己的革命前途來賭博。那唯一解釋隻有是劉備在當上漢中王之後得意忘形了,事後他的極端非理性行動也證明了這一點,這個一向很有分寸的領袖憤怒了,他相信他已經具有吞並仇人的實力,更加上他陷人對於親人死亡的深深自責和愧疚之中,這個一向胸懷大誌的人眼中隻有一個目標——報仇。如果不是當初犯下了錯誤,劉備不會如此自責,就算他會為關羽報仇,但決不會一定要除孫權而後快,已經占據荊州一部分還要強行進攻,甚至於他最重要的謀臣和最重要的將領的勸阻都全然沒有用。當然,諸葛亮說“法孝直若在,必能令主公罷兵”,可這隻不過是一個猜想,就像曹操說郭嘉若在,自己決不會有赤壁之敗,其實當時沒人勸過他嗎?程昱就勸過,隻不過那時的統帥是聽不進任何意見的。沒錯,曹操和劉備都是“人傑”,但他們畢竟是人,他們也會犯錯誤,他們犯錯誤時與常人無異,隻不過後果比常人更嚴重。
由於劉備的第一個錯誤,關羽走向了他人生的悲劇的頂峰,同時也是他輝煌的頂峰。未必關羽不知道他所麵臨的形勢,從他在荊州等地設立烽火台就可以看出來,他作為一名前線將領,對各種情況是有充分估計的,他肯定也知道,他的兵力與他要完成的任務相比似乎過於單薄,但有一種人的性格是他過於驕傲,即使知道不行他也從不說不,也許我們應該稱之為超人的膽略吧。總之,他奉命西征了。從戰役的進程來看,關羽不愧名將的稱號,我們知道漢軍是從南郡出兵的,但很快就抵達襄樊地區,史書上對此竟然沒有一次戰鬥的記載,可見,蜀漢已經控製了這個地區,可見在劉備入川之後,他的這位二弟一直在苦心經營,而且成效非凡。這裏宕開一筆,說一下網上一些人對關二哥的看法,很多朋友認為劉備用關羽守荊州是個錯誤,認為用馬超、趙雲等人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馬超在關中殺得曹操幾次大敗而回,用馬來攻略襄樊,比關羽要強許多。好,就說馬超,有能力不假,與關羽能力孰高孰低我也不評論,隻說一點,馬超是什麼人,累世王侯,在當時士族中的地位可比劉備要高得多,他降劉備,事實上是不得已而降,這樣的人讓他獨當一麵能放心嗎?劉備再怎麼“仁義”也不會犯這種白癡般的錯誤。其實他招降馬超隻不過是不想讓馬超為人所用,就算他不用也不讓人用,這跟曹操扣押徐庶是同一個道理,觀蜀漢曆史發現馬超投降後再無大的功勞可言,其道理就在於此,劉備不放心,馬超也不敢太冒尖,三次滅門的“錦馬超”終於學會韜光養晦了,可惜了一條好漢呀!再說趙雲,其實他的名聲是羅貫中給他的,他的格鬥要遠勝於他的將略,他的戰鬥也多是小規模的,我想劉備也不會讓一個優秀的侍衛隊長來做一個軍區司令。當然,趙雲是一個好同誌,從劉備成都賜田給他,他卻不要,並勸劉備首先要穩定蜀中人心,而不是大肆封賞,以及在後來勸說劉備不要伐吳來看,趙雲是識大體的,他是個可以造就的人才,但在當時讓他留守荊州,顯然不可能。
好了,我終於論證了關羽的不可替代,但還有人對關羽的能力有所懷疑,讓關羽自己來說話吧。關羽直趨襄陽地區,給曹軍造成了很大的震動,在幾次戰鬥中,曹軍也接連戰敗,當時襄陽的指揮官是曹仁,也是一員猛將,但於此時也想棄守襄樊,以避劉軍銳氣,這時一個謀士滿寵的堅決反對,才堅定了曹仁的決心。但襄樊的形勢十分危急,所以曹操迅速組織了救援部隊,由於禁率領,於禁當時是曹操“五虎將”之一,在《魏書》中有明確記載,看過的人都知道,我也不想引用了。事實上,曹操帳下,他大概是最可倚重的將軍之一了,要不然不會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但這時於禁遇到了一個更強的對手,關羽果斷運用了秋水上漲的時機,水淹七軍,攻下樊城,斬龐德,降於禁,襄陽形勢更加危急,而中原也為之震動,甚至在許昌附近的陸渾地區也出現了暴動,曹操甚至有了遷都以避關羽之鋒的想法。而關羽知道自己最大的問題在於兵力不足,所以,他迅速與陸渾地區的起義的農民軍取得聯係,封以封號,給以軍器等一些方麵的援助。大家不要小看這些舉動,這些農民軍也許作戰一無是處,但隻要有他們在,魏的形勢就會更亂,各方麵也會受到牽製,更重要的是,如果放任這些農民軍壯大,其後果真是不堪設想。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采納了謀士們的建議,用徐晃帶領第二支救援部隊前去襄陽,自己隨後率大隊出兵,同時聯合孫,以襲其後。當徐晃到達之後,與關羽交戰,形成相持局麵,在了解到曹操大軍即將到來之後,關羽決定撤退以保全實力。戰役進行到此,我們看到,關羽在此次戰役中,率領大約五萬部隊(兩萬左右留守),前後與曹操約30萬大軍(襄陽方麵有七八萬,於禁大約有十萬,徐晃軍約有十二萬,曹操尚在集結大軍,暫且不算)交戰,圍困襄陽,占領戰略要地樊城,俘敵上將一名,斬敵上將一名,吸引了敵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除張遼,夏侯敦以外的所有將軍都有參與),可以說這是一個輝煌的勝利。可是,就在這時,吳襲取荊州的消息傳來了。
這時的關羽可以帶著部隊直接進入蜀中,避免腹背受敵的危險(當時上庸已經被劉備占領,人蜀的道路並未切斷)。
在可以逃跑的時候,關羽選擇了奪回荊州;
在可以逃跑的時候,關羽想到的是自己的職責;
在可以逃跑的時候,關羽依然記起了隆中戰略;
在可以逃跑的時候,關羽依然想著的是劉備對他的期望;
在可以逃跑的時候,關羽依然想著的是大哥一生的追求與事業。
是的,我們可以指責他,也可以不喜歡他,但一個男人難道不正是要在失敗時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嗎?今天,有的是逃避失敗的懦夫,不正缺少這種輸也輸得光棍的精神嗎?我們可以說他剛愎自用,但誰又能說作為一個將軍的關羽的選擇是錯誤的呢?至少他在死前想到的是一個將軍的責任,一個男人的尊嚴,這樣的人我想我們應該稱之為英雄。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關羽死了,他的死亡使劉備緊接著犯了第二個錯誤——伐吳。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舉動,曹氏還在虎視眈眈,而吳的實力已經增強,就算在自己全盛時都無法消滅的對手,其失敗就可想而知了。
劉備敗了,他的失敗是他的宿命,正如赤壁之戰是曹操的宿命一樣。英雄也是凡人,也有自己逃脫不了的宿命。三國也逃脫不了自己的宿命,三國的宿命在於英雄太多,本來亂世隻要一個英雄就夠了,眾多的英雄在三國演出了各自人生的一場大戲,這些大戲都在三國這個大舞台上演,造成了中國一百多年的分裂。
然而英雄終究是英雄,人傑終究是人傑。夷陵之敗造成蜀國全麵的衰退,軍隊精銳喪失殆盡,南方少數民族開始騷動,敵國開始進逼,國內經濟開始衰退,士族也開始心生異誌,蜀國麵臨危機。而一代梟雄昭烈帝劉備已經不能支持多久,這時他把他的事業托付給另一個人傑——諸葛亮,與世長辭。在內憂外患麵前,諸葛亮以不可思議的才華,重建軍隊,修複外交,壓抑豪強,安撫人心,平定南中,選拔人才(人多言諸葛亮壓抑人才,事實上不是如此,如蔣琬、費禕、薑維等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隻不過蜀國位於當時的地理位置,蜀中尚未大規模開發,根本不如中原和江東人才鼎盛,又先天缺乏將才),最終北伐,造成了中原的疲弊,蜀國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