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方麵,有以下戰術上的問題:
1.由於蜀軍是遠隔秦嶺到關中地區作戰,應當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而如果一旦形成相持的局麵,最後失敗的必然是蜀軍。
2.如果要想速戰速決則必須出奇謀,進行一些冒險的行動,這樣才能調動魏軍,從中尋找戰機。而隻采取一些平穩的作戰行動,是無法打破平衡的。
3.蜀軍在戰區的行動均被敵人預料到,是蜀軍無法取得戰役主動權的關鍵。其中兩次戰術進攻均被郭淮識破了真實企圖。
五、幾個特別的問題
1.諸葛亮為什麼不向東出武功,而要西上五丈原?
司馬懿也認為蜀軍向東出武功對魏軍威脅較大,西上五丈原則上對魏軍沒有什麼威脅。諸葛亮之所以未選擇東出武功,主要是他一生謹慎,不敢冒險。我們知道戰區的地形是,渭河與秦嶺山脈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平坦河穀地區,蜀軍可以沿這個狹長地區向東進兵。但是由於司馬懿的大軍是沿河築壘,如果蜀軍沿這個走廊向東運動,就要冒側敵行軍的危險,大軍在狹長地帶側敵行軍的危害是很明顯的(舉個現代的戰例: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12萬精銳大軍在黑山、大虎山一帶側敵行軍,向營口撤退,結果遭到解放軍的攔腰攻擊,結果全麵崩潰,僅兩天時間12萬人就全部被幹掉了。如果不是側敵行軍,這樣的主力兵團即使被包圍,至少也能打上20天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渡河背水列陣是很厲害的部署,他在無形中使蜀軍最有威脅的進攻路線消失了。諸葛亮不敢拿大軍冒險,隻能西上五丈原了。
不過如果諸葛亮敢於冒險,那司馬懿敢不敢出擊也不好說。因為司馬懿得到魏明帝的明確指令堅守不戰。可是如果不出擊,蜀軍通過了這個狹長地帶就可以切斷司馬懿軍與後方長安的聯係,還可威脅長安城(那裏估計兵力很少)的安全。戰局恐怕難以預料了。
2.諸葛亮為何沒能占領北原的要地?
有兩個錯誤,第一,沒有估計到魏軍先搶占了北原,所派去的部隊不多,結果被郭淮的反擊所擊潰,使魏軍贏得了時間,加固了北原的防禦陣地。第二,沒有馬上增派主力去爭奪北原。如果司馬懿增援北原,就可以調動其離開堡壘在機動作戰中加以攻擊,如果司馬懿不增援,那麼消滅郭淮後還是可以切斷隴道,或者沿渭河北岸東進,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總之,是諸葛亮用兵比較猶豫,且計劃被對手所預料到(也就是不夠奇)才導致蜀軍沒能占領北原的要點。
3.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婦人服飾了嗎?
在《資治通鑒》中,記載了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婦人服飾的事情。但是在《三國誌》的有關傳記中均沒有這樣的記載。可能有人以為這個事情對司馬懿不利,所以《三國誌》故意不記載。
此事的記載見於《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那麼真有此事嗎?我以為沒有此事。分析如下:
第一,相信以諸葛亮的修養和氣質,根本不屑幹這樣低等的事情;
第二,諸葛亮應當比較了解對手司馬懿的性格,這樣的激將法根本是沒有作用的,換做張飛之類脾氣暴躁的大將,或許會使用一下:
第三,《漢晉春秋》記載: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亮日:“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製吾,豈千裏而請戰邪!”說明諸葛亮早已判斷司馬懿根本不會出戰,還會用這等方法嗎?
第四,大約是《魏氏春秋》想貶低諸葛亮,才有這樣的內容。或許是前線的部將以諸葛亮的名義送去的也未可知。
第五,如果激將成功,寫寫也還可以,如果失敗,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
我以為,《三國誌》的記載是很準確的,通常不太可靠的記載它均將其舍棄。所以,諸葛亮根本沒有送婦人服飾給司馬懿,隻是進行了許多次的挑戰(諸如士兵在營壘前罵戰等)。
4.諸葛亮真的在戰區進行屯田嗎?
此事見於《三國誌·諸葛亮傳》,應當是確有其事。不過,諸葛亮的真實意圖,可能並不是利用屯田來增加軍糧。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屯田一般是在自己的後方,或者在敵我之間的無人區,還沒有千裏迢迢向敵人發動進攻而在戰場上進行屯田的,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敵人的騎兵很容易就可以把屯田所種的麥糧踐踏毀掉。
第二,諸葛亮三麵受敵,中間的地盤並不大,屯田所收的糧食對於近十萬大軍來說是太少了,而實際上諸葛亮近三年來在斜穀已經囤積了很多糧草,根本不用依靠這一點兒糧食。
第三,諸葛亮4月才出穀,又進兵五丈原,接著爭奪北原,最後相持下來到8月有一百多天,那麼屯田應在相持階段進行,也就是5月開始。通常關中地區6月中下旬就已經開始收割了,5月才開始屯田,不知種什麼作物能夠在一個多月裏就長成?
所以,我的結論是,諸葛亮屯田是假,以屯田引誘魏軍前來進攻是真。蜀軍和當地的百姓一起假裝種田(自然是百姓在3月份就已經種下去的),同時部署了精銳部隊在附近,等待魏軍中計。不過這些計策和蜀軍的挑戰一樣沒有成功,魏軍根本不理。不過史書的記載也沒有錯,因為它們隻記載所發生的事情和現象,至於真實的動機還需要後人來分析、判斷。
5.司馬懿堅守不出是膽小怯戰嗎?
當然不是。司馬懿采取了正確的戰術,既達成了戰役企圖,又沒有什麼風險,還不損失什麼兵力。實際上,以司馬懿的兵力在關中平原(渭河兩岸,基本是平原,有少量山)是完全可以和蜀軍一戰的。但是決戰就有失敗的危險,就會有重大傷亡。
所以司馬懿采取的是劉備219年在漢中對付曹操的戰術,隻是正好掉了個——以前是曹操遠隔秦嶺向漢中運送糧草,現在是諸葛亮從漢中向關中運送糧草。好像沒有人批評劉備如何膽小怯戰吧。還都誇讚劉備戰術對頭呢。
司馬懿也是很狡猾的,他也在等待諸葛亮出現錯誤。不過諸葛亮非常謹慎,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冒險行動,所以司馬懿也隻好一直堅守下去了。
最後總結一下。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這是吳蜀兩國配合最好的一次聯合行動。兩軍相隔千裏,與魏軍的實際開戰時間相差不到一個月,這在交通、通信很落後的古代,是很不錯的了。唯一的損失是蜀軍在本次戰役裏失去了統帥諸葛亮和最能打仗的魏延。蜀國以後也就不再有成功的希望了。
北伐為何屢戰屢敗
諸葛亮北伐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有人歸結為皇帝劉禪身邊奸臣的幹擾,但這根本就不是主要問題。北方失敗,最終原因在於一些關鍵問題,例如北伐的時機,北伐的方向,北伐的要點所在等等。從中尋找失敗原因,能夠看出諸葛亮“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的個中緣由了。
現在,我們可以量化地為北伐的成敗定下若幹標準: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北伐的幾種結果,我們認為可以歸納為以下七種:
1.大勝,即圍殲對方主力或斬殺敵軍統帥,如關羽水淹七軍,如擊斃司馬懿。得5分。
2.小勝,即擊潰或殲滅敵方一部,取得物質上的收獲,或者斬殺對方大將,取得士氣上的收獲。得1分。
3.無功,即雙方戰果基本一樣。得0分。
4.小敗,部隊受到小的損失,傷亡數千人。得-1分。
5.大敗,部隊損失超過數萬人。得-5分。
6.完勝,即攻取長安並站住腳,大大改善蜀漢的戰略態勢。得20分。
7.完敗,即主力覆沒,甚至於丟失漢中等重要據點,大大傷及蜀漢的元氣,得-20分。
再來看看諸葛亮六次北伐的戰果:
第一次:先勝而後敗,折了馬謖,失了孟達,但收了薑維,雙方扯平,0分。
第二次:由於魏將郝昭築城固守,蜀軍糧盡退兵。但魏延斬了敵大將王雙。還是0分。
第三次:攻下武都、陰平,勝郭淮。算小勝,+1分。
第四次:戰退司馬懿、曹真等。應為小勝,+1分。
第五次:射殺張邰,小勝,+1分。
第六次:小勝數場,但自己積勞成疾,死於五丈原,1-5=-4分。
這樣,諸葛亮六次北伐的總戰果是-1分,平均每次-0.16分,總體上是失敗的。
諸葛亮在前四次北伐時,是采取西出陽平關,走平坦大道,用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來蠶食魏國。這樣雖然易於用兵,加上諸葛亮在戰術水平方麵要高於對方,每次都能取得局部戰役的小勝。但不能否認的是,魏與蜀的綜合國力相差甚遠,而戰線太長,曠日持久,糧草供應不繼。其結果就是次次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勝利成果又拱手相讓。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終於想通了,直接出斜穀進入隴東,效果大為改觀,但由於諸葛亮之前已多次北伐,魏國處於高度警惕狀態之中,再加上諸葛亮陽壽將盡,隻能留下遺憾了。
諸葛亮北伐的時機和方向到底是否正確?
先來看看諸葛亮北伐的魏國的軍力部署,公元227年(北伐的前一年),魏軍從國勢圖上,兵力分布為三個主要方向:
西部長安(關中,隴右)一線;
中部宛(南陽,襄陽,豫)一線;
東部揚州(合肥,皖)。
西部的統軍為曹真,中部為司馬懿(227年6月,以司馬懿都督荊、豫州諸軍事,率所領鎮宛),東部為曹休(曹休為大司馬,都督揚州如故)。
三路的防守重點不同,中路司馬懿認為夏口和上庸為防守要點,東路以東關、合肥為防守要點,西路以陳倉、散關、長安為防守要點。
再來看227年到228年的幾件連續的事情:
公元227年3月諸葛亮決定出師北伐;
公元227年年底孟達在上庸反叛;
公元228年初司馬懿滅孟達;
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正式第一次北伐。
228年4月,諸葛亮兵退漢中;
228年4月到8月,吳國陸遜兵出皖,石亭克曹休。
228年11月,諸葛亮聞聽吳國在皖的勝利,引得魏軍東調,於是再出漢中北伐。
228年12月,諸葛亮對陳倉用兵未果導致第二次北伐失敗。
從上述的魏國的軍力分布和第一和第二次北伐所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吳蜀的交替北伐,但是卻交替後退。而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看出下麵幾點:
1.諸葛亮的北伐並沒有跟吳國同步。
2.諸葛亮北伐的時機並不好,因為從第一次北伐開始到第一次北伐結束,魏國一直是一麵(西部)受敵。
3.而當諸葛亮北伐失利後,吳國的北進也是單麵(東部)進攻,讓魏國從容從西部調兵東向。
4.而當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吳軍北進的勝果並沒有被諸葛亮所利用,而仔細思考其原因,在於信息交流緩慢,當吳軍勝利的消息傳到諸葛亮那裏的時候,吳軍已經後退,而諸葛亮才倉促準備第二次北伐,結果在陳倉受阻。
所以,總結上述要點,我們可以得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些大膽推論。
在說這個推論前,首先還要補充一下對《隆中對》的一些看法,從《隆中對》戰略觀點來看,東和吳,而從荊州、漢中北上的思路並無大礙,這樣可以從容調動魏軍於東、中、西三路,而正因為東和吳,吳國可以從東翼佯攻以牽製魏軍東翼,而中路和西路則可以選擇主攻方向,這樣魏軍就難以判斷蜀軍的主攻方向,從而主動權在蜀漢手中。而且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並沒有詳細指出到底哪裏是主攻方向,其用兵於機動之中可見其間。
而當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根據《隆中對》所闡述的軍事原理——即多點出擊,一點主攻,應該調動魏軍於東、中、西各點,而不應該選擇在其中一點進行北伐,而從諸葛亮北伐的結果看,恰恰失敗在戰略態勢上單點主攻,而讓魏軍從容對付。
好啦,基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和第一次北伐前的形勢,那可以大膽推論北伐的實際時機和方向應該選擇在什麼時候和什麼方向呢?
我認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要彌補上述的一些缺點,應該按如下的方略去進行:
1.依據諸葛亮《隆中對》所言,東和東吳,那則在北伐前應該與吳國協作,如果做到並力北進,則不會出現有吳蜀交替北伐的情況。
2.如果北伐與吳國協作,那才能達到多點出擊,主攻一點的戰略行為,也就是說吳國在東、中,而蜀漢在西、中可以協作進攻。而這一點到底有沒有可行性,從當年的曆史上可以看出來,吳國一直在令周魴密求山中舊族名帥為北方所聞知者,準備北進事宜,如果諸葛亮利用得當,足以令吳軍同期在東部牽製,甚至大勝魏軍,因為如果多路進軍,魏軍西部大軍將難以東向。所以吳國當年本來就有東進的行為,不過也是同蜀諸葛亮一樣,雙方並沒有協作。
3.而如果要協作就牽扯到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通信聯絡的延遲,而這一點又是諸葛亮選擇主攻方向的關鍵要點,如果真的選擇魏國的西翼的話,那與東翼的吳國的協作必然難以同步,而選擇哪裏為主攻的方向為宜呢?我認為是選擇中部,即從襄陽、南陽一線北進,直搗宛、洛,直搗魏國的心髒,而以斜穀先發,為疑兵,牽製魏軍西翼,而中路諸葛亮出漢中,搗上庸,而後沿漢水東下,定襄陽。而吳軍則在東翼配合出皖、合肥,並從夏口出疑兵配合蜀軍的東下,奪取襄陽。
所以關於諸葛亮北伐總結如下:
外交上:諸葛亮東和吳國,力求通力協作。
軍事上:蜀漢軍隊協同吳國多點並出,主攻方向是中路,這樣同吳國的協同便利,而東路、西路互為策應,這樣既符合諸葛亮的《隆中對》,也符合軍事原理,調動魏軍主力於多點間。
但其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在於:與吳國的關係。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看,吳蜀兩國在同一年分別出兵北進,而毫無協作,可以看出雙方都無誠意,並無並力北進之心,所以雙方各自無果。而諸葛亮在吳國大勝後北伐,因為信息時間差的因素,喪失了第二次北伐,求其原因,依然是吳蜀的協作不利所導致。
後期諸葛亮幾次北伐意識到與吳國的協作,但終因為主攻方向太偏,讓處於內線的魏軍從容調度,而喪失了北進的時機,而其關鍵在於北伐的方向選擇不利,吳蜀雙方通信的協調太差。
所以由此反觀諸葛亮的北伐的方向和時機都違背了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對》所闡述的軍事原理,而求其深層原因,在於吳蜀兩國相互不信任,相互缺少協作關係,所以諸葛亮北伐了幾次都以失敗告終也是必然的。
其實從中路北進,仔細思考,從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就開始執行了,而恰恰是吳國斷送了蜀漢的北進之路,所以諸葛亮不從中路北進也有其考慮,因為如果吳軍在蜀漢從中路北伐的時候再重演關羽故事,那諸葛亮將陷入不歸之地。
結論
其實,諸葛亮北伐的最大失敗要點在於單點進攻強大的魏國,而魏國處於內線作戰,無論是補給、兵力調動、指揮協作都有巨大的優勢,所以諸葛亮幾次失敗在其外線單點的進攻,而且缺少戰略上多點對魏軍的牽製。而且這樣大大違背了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對》的思路。而吳國同樣,幾次北進也遭遇與諸葛亮類似的情況,所以魏國如果不是同時麵對吳蜀兩國的並力北伐,則安泰無憂。
所以兩國合則魏國憂,兩國分則魏國喜,吳國為爭荊襄小利而斷送兩國之運,實則吳人見識短淺。
失敗不是他的責任
讀三國就不能不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的北伐。眾所周知,當時魏占據中原,無論人力、物力都遠勝偏安一隅的蜀國,伐魏從表麵上看來,應該是一個極不明智的舉動,那麼諸葛亮是不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呢?還是真像《出師表》說的那樣要繼承先帝遺誌,強不能以為能?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北伐的背景開始人手,事實上諸葛亮北伐是遭到大多數蜀人的反對的,在三國時代,君主和中央政府的權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有著很大決策權的是當地的世家大族。舉個例子來說,赤壁之戰時,東吳之所以在戰與和之間舉棋不定,就因為江南的世家大族是主張投降的,對他們來講,江東姓曹還是姓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是誰都要依靠他們統治江東。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北伐前的蜀,此時的蜀國自劉備兵敗之後,雖經諸葛亮努力振作,但實力與中原差距是在逐步增大。西川的大地主們並不願得罪中原的魏政權。可想而知,此時提出北伐,將要麵對多麼大的阻力。更何況,當初在《隆中對》時,諸葛亮提出的戰略“鉗式攻略,東西策應”,在大軍出兵關中的同時,“使一上將以攻宛、洛”。顯然,此時荊州已經易手,此時的北伐是不是已經失去意義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此北伐非彼北伐,雖然旗號一致但其實質已經截然不同,今日北伐之目的,主要在於震爍中原,打破魏政權固有戰略部署,希望使魏的發展受到限製,同時相機奪取關中、涼州地區,延長蜀漢的生命線。而當時北伐無疑是最佳時機。從外部因素來說,魏國承平已久,對蜀漢已經疏於防範,這點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可以看出來,當時關中震動,天水、南安、西平三郡太守聞風而降,魏國大軍屢遭敗績,國君曹睿不得不親臨長安以安軍心民心,同時緊急起用司馬懿。可見,此時北伐有很大的突然性。第二,與吳國的關係良好,完全修複了劉備東征以前的友好關係。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魏國雖然已經開始恢複但遠沒達到最高峰,若不乘時北伐,魏國就會坐大,後果不堪設想。
從蜀國內部因素來看,已經具備了北伐的條件。
首先,雖然劉備兵敗造成很大的損失,最直接的影響是在軍隊方麵,蜀國方麵可以說是精銳盡失,無論是在將領還是兵員,但是火種還在,趙雲、馬超等虎將尚在,如果再過幾年,蜀國的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就真的淪落到“廖化做先鋒”的地步了。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培養出優秀將領,做到江山代有良將出呢?並將之歸咎於諸葛亮的壓抑人才。需要說明的是蜀中缺乏產生將才的土壤,劉備人川時蜀中也不過隻有張任和嚴顏兩個名將,一個年已七旬,一個死不投降,此時的蜀中,遠不如魏國擁有世出名將的慷慨燕趙,鐵血雍涼。所以要早出川,奪取西涼,用剽悍的西北人強化蜀軍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