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但悲不見九州同”:屢屢失敗的統一計劃(1 / 3)

諸葛亮有一個很大的理想,他並不想困守蜀漢政權的益州之地,而是想東進江南,北略關隴,而後逐鹿中原。隻可惜,他實現這個理想的計劃——北伐,卻一次次失敗。究竟北伐是怎樣的計劃,又為何會一次次失敗?

諸葛亮用兵模式:揭秘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率領蜀漢軍隊首次北伐,拉開了其六出祁山的序幕。第一次北伐的無功收場,似乎為之後一係列的出征,打下了同樣命運的烙印。其實從軍事角度推演,仍然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軍事戰略上的獨到眼光和才華。有時候隻能盡人事,聽天命。在命運的安排之下,人縱然是使盡千般努力,運道不在,總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北伐其實分為四個階段,準備期、轉折期、得勢期、退兵期,各自有側重。分別推演如下:

一、準備期

時機:這時期經過蜀漢內部的整頓,諸葛亮基本安定了內部秩序,並且積蓄起相當的軍事後備實力。從外部看,重新和東吳建立良好關係,孫、劉聯盟重新建成,並約定滅魏後平分天下。而魏國曹丕去世,新主繼任不久,政權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穩。

根據這一時機的判斷,諸葛亮覺得能夠北伐。而且蜀漢僅有一州之力,很難抵擋日後實力過於強大的魏國進攻,所以必須擴大根據地,增強實力。即主動出擊,以攻代守。

所以從動機上看,諸葛亮至少在短期目標中,並不是滅魏,而是希望增強實力,等待條件完全成熟後,再聯合東吳與魏決戰。

如此,才可以完全理解,諸葛亮在北伐中所作出的一係列舉措真正的意圖,反擊曆史以來的一些誤識,還曆史以真麵目。

策略:從地理位置上看,蜀漢擁有漢中,漢中之東北出秦嶺,即為魏國的關中、長安,再是魏國都城洛陽。漢中之西為祁山,往北為隴山、六盤山,再順東為涼州,長安位於涼州之南。這樣,形成一個回環的地理特征。

諸葛亮出兵漢中,駐紮陽平關。從地理位置的絕對長度來看,出陽平關進攻關中地區,攻占長安這一自古以來的中心地區,行軍距離最近,即內圈。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正駐紮在漢中,所以以態勢看起來非常明顯,即從漢中出兵關中地區。

但是現實最致命的問題是,關中地區作為護衛長安甚至首都洛陽的重要地區,魏國必定派駐重兵把守。而且諸葛亮出秦嶺,地勢險要,需要修築專門的行軍棧道才能通行,攻勢相當浩大。因此難度也極其巨大,不慎便全軍覆沒。當時諸葛亮傾蜀漢之有生力量,也隻有5萬兵力。內圈距離近,而難度最大。

因此,必須繼續等待最佳時機。

從諸葛亮坐守漢中時起到真正出兵,曆史上有一年的時間。鑒於實際情況,諸葛亮駐紮漢中的策略隻是疑兵,吸引對方主力。其中真正目的是出祁山,奪取涼州,擴大蜀漢實力,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這是符合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的。如果冒險出兵秦嶺,進攻長安,就算打了下來,也是傷亡慘重,日後也難免不被重新奪回去,造成前功盡棄。外圈的進攻,雖然距離遠,但是難度相對較小。

而諸葛亮等待的時機還有另外一層用意。如果這個目的完成了,那麼諸葛亮有可能快速奪取涼州後,便可立即南下,攻占長安,曆史就可能改寫了。這個時機的關鍵人物就是孟達。

因為關羽事件,從蜀漢投降魏國的孟達,駐守在新城郡,同為守衛長安的戰略要地。而且這一地區,距離洛陽隻有六百裏。當時孟達已經向諸葛亮表示願意重新歸蜀,而諸葛亮也得到這一情報。甚至可以大膽假設,一但孟達歸降成功,諸葛亮也可能冒險一次,進攻關中,與孟達會合,進攻長安、洛陽。

因此孟達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戰略地位極其關鍵。

二、轉折期

曆史上說由於孟達過於急切的心理,缺乏大將才華,導致計劃泄露,被司馬懿破壞。其實這也應該歸功於魏國在軍事駐防上的成功。

作為實力範圍廣闊的魏國,在軍區分布上,必然應該形成一環扣一環,相互牽製的軍事力量布防。即一方淪陷或受到威脅,那麼鄰近區域的軍事力量可以有效地予以支持,而在平時,相互之間也起到了牽製和監視的作用。

孟達作為降將,非魏國嫡係出身,而駐守相當重要的地區,肯定會受到周邊其他軍區的牽製和監視。東邊的司馬懿在名義上防衛東吳,實際上多少也有牽扯孟達的作用。

孟達在軍事行動上過於急切,重大軍事調動必然引起情報人員的注意。而且當時已經有孟達的政敵向魏主告密。這反而讓孟達更加緊張。越是緊張,調動越是急切,又越是引起注意,走漏風聲,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很快,司馬懿圍攻孟達,消滅了這一潛在的反叛力量。

諸葛亮也已經察覺,孟達這一奇兵有失。幸好他按照穩紮穩打的方式進行布置,並非意在關中,才不至於過多地依賴孟達一方。否則孟達有失,導致滿盤皆輸。

在孟達失敗之後,諸葛亮立刻正式展開了軍事行動。為什麼要在孟達失敗的時候開始行動呢?難道這一時機非常恰當?從後世推測,應該是由於孟達事變,諸葛亮的出兵意圖遭到魏國洞曉,如繼續駐紮原地,主動權有可能旁落到魏國手上。軍事上最為忌諱喪失主動。最好的是自己主動出擊,把決戰地點安排在對自己有利益的地方,則會占有勝算。官渡、赤壁以弱勝強的戰例,充分證明這一觀點。

從曆史資料上顯示,魏延在這個時候提出過子午穀偷襲長安的戰術,遭到諸葛亮堅決否決。古書雲“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偷襲子午穀完全可能被魏國料到,隻要派出少許兵力,便可穩守子午穀。任何一個可能導致成功的方法,一旦被人料到,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小了。因為對方很快就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魏延在主觀上認為長安守將不堪一擊,戰之即勝,就犯了驕兵的錯誤。長安背後有魏國的大軍,而且一馬平川,魏國的軍事調動將非常迅速。即使魏延攻占下來,很快,最長不過20天,就將遭到魏軍猛烈反撲。魏延手上隻有先軍5000人,後軍5000人,總共萬人的兵力,而且還沒有計算在路途中和攻城時損失的兵力。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從子午穀很難全數快速補充上來,修建棧道出秦嶺,步伐又太慢,很難給魏延形成支持。到時候魏延將遭受孤軍奮戰的態勢。

而且這還是樂觀的估計,能夠順利拿下長安。一旦對方堅守頂住20天,魏軍增援部隊又來到。魏延缺乏後勤補給,很快就將被殲滅。無論怎麼看,這一戰術都將導致失敗。

因此,諸葛亮在這一時機,果斷出兵,不再依賴孟達的投誠,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獨自出兵祁山。隻是缺乏互為掎角的響應,導致魏軍無所顧忌地可以全力反撲,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從整個戰略上看,雖然諸葛亮規劃得很正確,但是算盤打空,就喪失響應,為西征製造出了過大的壓力。但是,這仍然不是最為致命的。

三、得勢期

雖然在一出兵之機,諸葛亮就遭受孟達事變的重大打擊,等於喪失一臂。但他依然相當冷靜,顯示出了相當高的戰略思想。

任何一項進攻均不是單獨行為,特別是己方實力明顯偏弱的時候,更要借助多個渠道,造成對方錯誤判斷,無法預知自己的主要目的,導致無法出擊,力量分散,從而被其各個擊破。

因此,諸葛亮兵分三路,一路兵力最少,由經驗最豐富的趙雲領頭,出陽平關,形成要進攻關中的疑兵,這很像田忌賽馬的計策,以最弱對對方最強。而趙雲部隊也是選擇易守難攻的箕穀駐紮。由於兵力不足,又要牽引對方主力,地形的選擇自然大有學問。另一路由魏延領軍,進攻最遠的涼州的安定郡。而諸葛亮自己帶領主力4萬人,為魏延殿後,進攻隴山東北的南安、天水。

這一計劃很快就被事實證明相當成功。先是趙雲牽製魏軍主力部隊——大司馬曹真部隊,然後魏延在基本沒有遭受多大阻抗的情況下,順利攻下最遠的安定郡,並威脅涼州全境,並從西北方虎視關中地區。諸葛亮也順利強占兵力偏弱的天水、南安。並在這裏收下了日後成為其軍事繼承人的薑維。

四、退兵期

實力畢竟是決定雙方勝負的最關鍵因素。而計謀,在某種程度上隻能作為一種手段的嚐試,雖然有可能成功,並不能保證最後的成敗,一步走錯,全盤皆輸,非得小心翼翼,不出差錯不可,這也是人力無法回天的悲哀。

諸葛亮這次北伐仍然證明這個觀點。如果計策、用人正確,其實也有可能獲得第一次北伐的成功。隻是勝麵較小,但不至於沒有希望。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豈能事事如意,但求問心無愧,已是莫大幸運了。

這次戰爭,因為多個軍事成果的實現,自然完全暴露了諸葛亮的軍事意圖。而這個也是最危險的征兆,即魏軍可以得出正確判斷,依據事實合理調動兵力。據史料,魏帝親自出兵,坐鎮長安,更在洛陽編組30萬軍隊待命。命令曹真出擊趙雲的少量疑兵,截斷諸葛亮後路。然後派出名將張邰率領5萬人,追擊蜀漢主力,以消除涼州的威脅。

從實力上判斷,魏國似乎已經勝券在握,三條線的兵力均強過諸葛亮不說,後方更有超強的兵力作為補充,隨時待命。因此,這更證明諸葛亮放棄魏延的冒險戰術偷襲長安的正確。畢竟長安地位太為敏感,蜀漢實力過於弱小,即使進攻下來也很難防守,加上退兵路線多險阻,無法保證全身而退。

當年關羽也是冒險北伐,雖然有水淹七軍的勝績,但是後方空虛,被東吳乘虛進攻,曹軍再行反撲,前有阻擊後有追兵,導致全軍覆滅。魏延和關羽均屬於冒進型將領,雖然自身才華、能力出眾,但是過於驕傲,提出的方案冒進而難免沒有不切實際的地方。

諸葛亮本身就沒有準備攻占長安,而選魏國實力最弱小的涼州,以在日後實力鞏固的基礎上,對長安形成鉗擊。因此,如果擊敗張邰部隊,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仍然具有成功的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在《出師表》裏麵表明了重振漢室的遠大目標,但並非妄言。任何遠大的目標都是一步一步、紮紮實實的努力實現的。諸葛亮放棄冒進的策略,選擇這樣一小步一小步的方法,本身在難度上已經減少了許多,確實值得後人學習。

因此,隻要諸葛亮擊敗張邰部隊,那麼這次北伐就能夠圓滿完成,難度其實已經相當小了。可惜用人失誤,連這點兒小小的目標都未能達成。

張邰確實是一代名將。他並沒有因為涼州、長安告急,而阻擊前鋒軍魏延。放棄眼下看起來最危急的地方,頭腦相當冷靜。他選擇的是切斷諸葛亮和魏延的通道,使雙方無法得到聯係。魏延沒有後方支援,孤軍奮戰,自然就走向末路,同時阻擊諸葛亮,擊破其北伐意圖。張邰這一戰術,具有一石兩鳥的效果,確實精彩。猶如兩人對決,一人直擊對方要害——咽喉,一招致命。

而這個咽喉之地——街亭的戰略地位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守住街亭,滿盤皆活,既能抗拒張邰的進攻,拖住對方兵力,前鋒魏延部隊由於繼續保持後方補給,又能有所作為。雙方確實都是一些博弈高手,一部《三國演義》,因為這些精彩絕倫的素材,才能寫得如此不朽。

可惜,最為關鍵的街亭守衛將領,諸葛亮錯誤選擇了馬謖擔當。

渭水在祁山和隴山之間。其中,街亭在祁山之北,又北鄰渭水。渭水之北則為張邰部隊來襲之所。諸葛亮本是安排馬謖憑渭水之險與北麵越隴山而來的張邰周旋。待到從北麵退回來的魏延之後,雙方對張邰形成南北夾擊。本來張邰既然要從中間切斷諸葛亮和魏延,雖然一石兩鳥,但從辯證角度看,其用兵本身就麵臨著反被對方夾擊的危險。

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安排,居然異想天開,放棄堅守渭水,讓出渭水和祁山之間的大片平地,退守在後麵的祁山上。這樣,張邰隻要強渡渭水,紮營在渭水與祁山之間的空地,切斷祁山上馬謖部隊的供水線路,形成對峙,則就成功地走出了險被夾擊的困境,很快就折了對手一個手臂。

這樣,街亭失守,諸葛亮不得不重新集結部隊,放棄此次北伐的所有成果,退回漢中,重新等待時機。

從這一次北伐來看,諸葛亮的最大失誤在於用錯了兩個人,一為孟達,一為馬謖。因為孟達失算,諸葛亮出祁山沒有照應,在魏軍發現其進攻動向後,立刻無顧忌地進行反撲,造成蜀軍勢單力薄。因為馬謖,造成街亭這一咽喉失守,連本是謹慎謀劃的北伐成功也喪失殆盡。

曆史往往也是由很多偶然性組合而成的,偶然中似乎又暗含著必然。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從弱勢出發,步步為營,小心盤算,精心設計,謀略非不薄也,然用人失誤,運道不佳,終無功而返。

第五次北伐失敗的內情

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失敗得十分蹊蹺,究竟是什麼因素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一、役前的局勢

蜀國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後,已經有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沒有大的軍事行動了。因此蜀軍此時不僅已經補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戰消耗,估計實力還有所增強。其中233年進行了平定南夷豪帥劉胄反叛的小規模作戰。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馬將糧草運輸至斜穀口一帶,並沿斜穀建立糧倉,為下一步的軍事行動作好了準備。

魏國在西線一直采取守勢,沒有與蜀國發生大的衝突。但是在東線,這兩年連續與吳國有中等規模的作戰。

吳國在這段時間裏,一直不斷向魏國發動中等規模的軍事行動,其中233年吳主曾親自出動進攻合肥新城,沒有獲勝。

鑒於以前吳蜀雙方對魏軍事行動的不統一,此次專門進行了協調工作,約定雙方同時發動大規模進攻,使魏軍東西不能兼顧。

二、戰前雙方部署

由於此前蜀軍連續多次進攻魏關隴地區,魏國已經逐步在該地區建立了穩定的防線。當時雙方在關隴地區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軍:大將軍司馬懿、揚武將軍郭淮率西線主力兵團屯於長安一帶,5萬人左右;

征蜀護軍秦朗(由魏明帝派來增援)率2萬人隨後趕到戰區;

另外在隴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約還有防禦部隊一至二萬人,由於距離遠,沒有參戰。

故魏軍在西線的總兵力約9萬左右。其中參加本次戰役的兵力為7萬人左右。

由於近三年西線沒有什麼軍事活動,所以魏軍在西線保持的基本兵力屬於中等水平。考慮到魏軍利用秦嶺有利地形作防禦作戰,這些兵力已經足夠了。《中國軍事史》則估計魏軍兵力不少於7萬人。但是準確數字無記載。根據魏明帝嚴令司馬懿在西線堅守不戰,估計在西線是蜀軍兵力占有一定的優勢。

蜀軍:蜀漢丞相諸葛亮、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魏延、護軍楊儀、征西將軍薑維、討寇將軍何平、將軍馬岱等統大軍出斜穀進軍關中,總兵力號稱10萬人,實際估計八至九萬人。(根據《資治通鑒卷七十二》的記載)

由於吳蜀建立了同盟關係,蜀軍可以集中所有兵力於北線,除去漢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隊外,其餘應都在這裏了。由於蜀軍前麵恢複了近三年的時間,總兵力應當在11萬左右。

蜀軍戰役企圖:考慮到陳倉已經成為堅固的要塞,而遠出隴右難於及時形成對魏國的威脅和與吳國的協同進攻,加上魏軍兩線作戰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戰役,諸葛亮冒險出斜穀直接進攻關中的中部地區。

魏軍戰役企圖:由於東、南線吳軍的三路進攻對魏國威脅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戰吳軍對合肥、襄陽、廣陵的進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線,在西線依托有利地形堅守,以盡量避免兩麵作戰的不利局麵。

三、戰役實際進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從第三次北伐開始,改變了基本戰略——不以奪占魏國城市為重點,而是以圍困魏國戰略要點,誘使魏軍來援,自己控製強大的機動兵團以求在野戰中殲滅魏軍的主力。本次戰役諸葛亮依然采取這一戰略,希望尋求魏軍主力決戰。

公元234年2月,蜀軍開始自漢中沿斜穀向關中地區進兵。由於秦嶺穀道崎嶇難行,直到4月蜀軍才到達關中的郿縣一帶。

此時,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築壘堅守。

司馬懿認為,如果蜀軍依山東出武功,魏軍的形勢將比較困難;若蜀軍西上五丈原,則魏軍就沒有什麼危險了。

諸葛亮率軍出穀後,看到魏軍已經沿河築壘堅守,於是西上五丈原。

魏將軍郭淮認為蜀軍下一步將自五丈原北進,占領北原,以切斷隴道,威脅魏國的隴右與關中之聯係,迫使魏軍與其決戰。因此建議搶先占領該地。司馬懿於是派郭淮率部進占北原。

當郭淮占領北原後正在修築堡壘時,蜀軍前軍已經開始向北原進攻了。在郭淮發起反擊後,蜀軍的這一計劃沒有成功。

接著,諸葛亮率大軍假裝向西前進,許多魏將均認為蜀軍將進攻西麵的防區。郭淮判斷蜀軍如此明顯地西進,必定是聲東擊西,希望魏軍主力西援,好趁機向東進攻陽遂。果然後來蜀軍趁夜猛攻陽遂,由於魏軍已有準備而沒能成功。

這時的形勢是:蜀軍在五丈原一帶的渭河南岸地區占據了一塊陣地,其東麵是司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線築壘堅守,其北麵是郭淮軍依托北原的地勢築壘防禦,其西麵是堅固的陳倉要塞。隻有南麵是通往漢中的斜穀。

從5月到8月,諸葛亮多次向魏軍挑戰,但是魏軍堅守不出,這樣度過了一百多天。其間諸葛亮考慮到魏軍希望等蜀軍糧盡自動撤兵,於是在當地進行屯田。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中,蜀軍開始撤退。司馬懿得到消息,開始準備發起追擊,結果被蜀軍打出的諸葛亮旗號所欺騙,擔心這是蜀軍的誘敵之計,又放棄了追擊。等到得知確實情報後,蜀軍已經安全撤走了。

整個戰役到此全部結束。自公元234年2月到8月共曆時7個月。

四、全盤分析

實際上,本次戰役基本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交戰。由於魏軍采取了堅守戰術,使蜀軍求戰不能。從戰役企圖的實現來看,應當說魏軍完全達到了戰役企圖,而蜀軍完全沒有達到戰役企圖。所以說本次戰役蜀軍的行動是不成功的。雖然在最後的撤退階段有一些表現,也隻能是保證蜀軍不受大的損失而已。

那麼,為什麼蜀軍的作戰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呢?

在總體方麵,有許多文章已經作了詳盡的分析,大致上是在政治戰略、經濟和整體軍事力量方麵蜀國已經明顯處於下風,使其每次作戰都必須全力以赴,投入絕大部分的主力,因此不敢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