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接班人培養的誤區(2 / 3)

張翼

張翼生性嚴峻,一板一眼,因此不得少數民族歡心,劉胄叛亂時,張翼雖有心嚴加懲罰,由於得不到地方長老支持,反而使亂事擴大。諸葛亮不得已,隻好調馬忠前來替換。馬忠尚未到任時,情況日益惡化,部屬勸張翼放棄職守,直接返回成都。但張翼正色表示:“翼今天被調職,是因為自己缺才乏力,怎能怨恨朝廷?如今代替者未至,更應嚴加守備、加強糧草供應才對!怎可因個人情緒耽誤國家大事?”馬忠日後能輕易擊潰劉胄,張翼作充分的準備,也是主要原因。諸葛亮去世後,張翼更拜封前將軍,爵關內侯。延熙元年,升為尚書,進封都亭侯、征西大將軍。張翼和薑維在軍中看法上,有很大差異。薑維主張進取,急著率大軍深入敵境;張翼較重穩健戰術,反對輕進。雙方還有爭執,但薑維仍非常倚重張翼,常讓其同往,張翼亦不得已而跟隨之。蜀漢滅亡時張翼和薑維同在劍閣。不久,參與策反鍾會之陰謀,卻死於亂軍之中。

破格選拔:接班人選擇的唯一亮點

擢進人才不能不講究資曆,因為資曆不光聯係著事業者的功績、勞績,而且也是人才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隻有正確地銓敘擢拔,才能很好地調動下屬積極性。但是重資曆絕不等於唯資曆,一個有作為的領導者一定要善於從實際出發,不拘成規地拔擢優秀的人才,把他們放到適當的位置上,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唯資曆論,往往意味著暮氣沉沉;破格用人,常常是興旺發達的標誌。

三國的創業者都善於破格用人,不墨守成規。曹操起家時的將領不過是諸夏侯、曹氏兄弟、李典、樂進等,謀臣則為二荀、程昱、郭嘉等,在南征北戰、掃滅群雄的過程中,他的骨幹隊伍逐步擴大,人才濟濟,遂蔚為大觀。其後來者,大多死於敵手。曹操手下最出色的四名將領中,除於禁外,徐晃原是楊奉的部下,張邰原是袁紹的部下,緊急情況下投降過來的,而張遼還是消滅呂布戰爭中的戰俘,歸曹後命擁重兵坐鎮東南,防禦東吳,為國家的屏障。他以少勝多,逍遙津大敗孫權,威名遠揚,曾使小兒聞名不敢夜哭。許褚是曹操的侍衛長,虎衛軍的首領,也是來自敵方的俘虜。文官中,著名謀士賈詡原先為張繡獻計大敗曹兵,幾乎使曹操丟了性命。治國名臣如崔琰、辛毗、袁渙、王修以及文士陳琳、王粲等,都來自袁紹、劉表等敵手,鍾繇、華歆、王朗等也是半路出家羅致來的人才,後來都成了公輔大臣。曹魏人才之盛非劉孫兩家可比,這與曹操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不無關係。

不拘資曆任用年輕人才擔當重任是孫權的突出特長。江東四傑中周瑜論年齡和資格都不及程普、黃蓋等三朝元老,他受命為督時,程普還不服氣,就是他指揮赤壁大戰大敗曹操的。魯肅和呂蒙都是孫權這一代招募的人才,初任職時隻是二三十歲。張昭就說過魯肅“年少粗疏”。陸遜21歲才參加孫權幕下工作,臨危受命時不過是個白麵書生。

劉備的下屬以資曆論分三個階段:涿郡起家,牧守徐、豫階段,如關、張、二糜、孫乾;荊州階段,如諸葛亮、龐統、馬氏兄弟、黃忠、魏延等;取巴蜀階段,法正、孟達、許靖、劉巴、黃權等。諸葛亮初出茅廬才28歲,更無資曆戰功可言,可劉備三顧茅廬把他聘為軍師,指揮全軍,一開始連關羽、張飛都十分不服氣。巴蜀人士,歸於劉備最晚,可在蜀漢政權中,他們卻占有近一半的比例。許靖是降臣,不過有點名望,為了羅致人才,劉備稱漢中王時,任命他為太傅,稱帝後封他為司徒,職位還在諸葛亮之上呢。

諸葛亮一生謹慎,在用人方麵也以穩健、重德著稱,但這並不意味他墨守成規,唯資唯曆。蜀漢後期政權的穩定,特別是諸葛亮身後依然能夠取一定攻勢地維持了二十餘年,這與諸葛亮能不拘常規選拔了傑出人才來接替自己主持國政有直接關係。諸葛亮暮年,劉備起家時老人依然還有,可他毅然選拔了蔣琬和費禕給以精心培養,付以大任。

蔣琬在荊州參加劉備集團時不過是州的書佐小吏,人蜀後才擔任縣級長官。一次劉備偶然下去巡視,發現他眾事不理還差點遭到誅戮。幸虧諸葛亮說情,說他非百裏之才,無為而治,才未予重辦,隻是撤職了事。諸葛亮開府辟他為東曹掾,後來逐漸升為參軍、相府長史、撫軍將軍等。諸葛亮北伐,他留守府事,常常足兵足食,保證了後勤和兵員的補充。諸葛亮逝世前推薦他擔任自己的接班人主持國政。當時蜀漢新失元帥,遠近危悚,政治上還未形成一個新的核心,人心惶惶。蔣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一如平日,於是眾望漸服。蔣琬按照諸葛亮的既定方針治理國家,使蜀漢得以在穩定中繼續發展。

費禕,江夏人,遊學人蜀,劉備定蜀後人幕,先為太子舍人,遷中庶子,後主踐位後才為黃門侍郎,奉命使吳,表現突出。費禕是諸葛亮親自選拔培養的第三梯隊接班人,蔣琬故後,他主持國政,繼承諸葛亮的成規,使邊境無虞,邦家和一。

薑維是繼承諸葛亮的遺誌統率軍隊堅持北伐的統帥,蜀漢後期的軍事支柱。小說寫他九伐中原,雖未成功,但以蕞爾小國,能對龐然大國取進攻態勢且互有勝負,這也就很了不起了。薑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從敵方招降的人才,他居然能把係一國安危的重任交付給他,而薑維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托。在破格用人方麵,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知遇之恩的壓力:薑維敗局

薑維,字伯約。他本是魏國的將領,是被諸葛亮招降過來的。往明白裏說,薑維是魏國的叛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講的就是借用別人的力量。棄暗投明,自古就是叛徒們一個下台階的好說詞兒。其實,什麼棄暗投明了,翻然醒悟了,回頭是岸了,都是欺世盜名的遮羞布,叛徒就是叛徒。就沒有什麼好掩蓋的了,這是實質。如果我們再從技術上去分析,從古至今,叛徒這一個行當,可真是不好幹。會幹的,叛徒一回,能得許多好處,還能當大官兒。可是你的叛徒得當的是時候。雙方對陣,正在膠著狀態,餃子全上來了,就差你這一葫蘆醋了,就差你這一頭蒜了,你這個時候當叛徒,肯定能得到好處。要個位置,要套房子,要輛汽車,都能解決。隻要許可,你就張著大嘴提條件吧。好,你要是等著人家全國都解放了,你再想去當叛徒,誰要你啊?門兒都沒有哇!如果再從時機上去分析,這裏邊還有一說。你得看人家喜歡不喜歡你當叛徒。如果人家喜歡,你當叛徒就不叫叛徒了,那叫吸收“人才”。那叫“歡迎你加入革命隊伍”。那叫“站隊站錯了,站過來就是了”。如果人家不喜歡你,那你可別拿自己不當外人。亂當叛徒,瞎當叛徒肯定不行。就真有不長眼的,舉個例子:劉邦上台之初,有個叫丁公的家夥,過去是項羽手下的,看著項羽已經死了,就主動送上門來當叛徒,他自認為心裏有底,他當年對劉皇帝有恩啊。可是丁公萬沒想到,他讓劉邦給殺了。這個丁公真是個傻蛋,你來當叛徒之前就沒調查調查,人家劉邦到底喜歡不喜歡你這個叛徒啊?腦子讓驢踢了?這叫自投羅網,屬於亂當叛徒,瞎當叛徒的例子。

用上邊的說法作為參考,薑維當叛徒的時間、地點、技術、時機等等條件,都對,都合適。天水關一戰,諸葛亮曉得了對方陣裏這個青年才俊的本領,立刻眼睛一亮,盯上了。天水關戰役的戰果大小,既定的作戰方針如何實施,都已經被諸葛亮放到了其次,如何能把薑維挖到蜀國來,為蜀國所用,倒成了諸葛亮的主要科研課題。這時的薑維,如果能來投降,已經不是叛徒這個層次上的意義了,薑維是人才啊。而且是特殊人才,諸葛亮要千方百計地把他從對手的“公司”裏挖來。說千方百計也不為過,為收降這一個薑維,諸葛亮真是絞盡了腦汁。這應該算是一次諸葛亮對人才的重大的獵頭行動。您瞧哇,薑維剛剛叛變過來,氣還沒喘勻呢,屁股還沒坐穩呢,諸葛亮就給了他一個大官兒當上了。說句嫉妒人的話,你看看,嘖嘖!人家薑維這個叛徒當的,直是讓古今中外的叛徒們紅了眼睛喲!

為了收服薑維,諸葛亮的確付出了重大代價。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上所講述的,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長驅直人攻進魏國(曆史上有無這回事,且不論,作家隻是按小說本身的情節來推斷分析)。這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司馬懿被免職了,魏軍也失了元氣,不乘勝前進還愣著幹什麼呢?可是諸葛亮放棄了這麼一個破魏的大好時機。諸葛亮想什麼呢?得了一個薑維便喜氣洋洋地回師了?連逃跑的夏侯懋他也不緝拿了?用諸葛亮的話講:“我放走了一隻鴨子,卻得到了一隻鳳凰(指薑維)。”

鳳凰是什麼?是百鳥之王啊。當然珍貴了。鴨子算什麼啊?菜市場有的是。就算你夏侯懋是“全聚德”的烤鴨,你才值多少錢一斤啊。

可見薑維的倒戈,對諸葛亮的意義重大。有人讀《三國演義》到此處,心裏總有些疑問,為了一個人才,而放棄了整個攻魏的計劃,至少是在天水關的戰役中耽擱了太多的時間,失去了作戰的最佳時機,值得嗎?薑維是個什麼人才呀,值得諸葛亮這般心向往之?薑維要是個女的也罷,你諸葛亮一見之,愛慕之,傾心之。可是薑維是一個大小夥子啊,莫非你諸葛亮是想跟薑維搞同性戀?被人類的第二種愛情驅使著?

別亂猜,諸葛亮絕對沒有以上亂七八糟的想法。那諸葛亮為什麼會如此看重薑維呢?這裏邊有諸葛亮的難言之隱,是關於接班人的問題。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成了蜀國“企業的總經理”。“董事長”劉禪,隻是一個聾子的耳朵——擺設。蜀國的一切事務,采取了總經理負責製,董事長一邊曬著,養尊處優了。諸葛亮在西蜀治理多少年,他有一個致命的失誤:即沒有注意培養後備幹部。簡單地說,他沒有給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即一個“常務副總經理”。我們可以分析,從諸葛亮出山之後,他身邊的人才很多,他卻一個也沒有看中。為什麼?這些人都不合他的心意。諸葛亮大概在晚年的時候,也真是急眼了。不行啊,眼看著自己一天天上歲數了,三天兩頭鬧毛病,總是吃藥打針輸液,動不動就得住院,我得趕快找一個接班兒的啊。誰合適呢?諸葛亮是一個認真的人,他不可能將就。這個人一定得完全合乎他的心思。差一點兒都不行。如果換一個馬大哈的脾氣,這事就不叫事兒了。接班人還不容易找嗎?省事兒的辦法也有,找劉禪問問,皇上啊,我年紀一天天老了,我得找個接班兒的了,您看誰合適啊?這“企業”可是您老劉家的,您說了算,您看著給掂對一個?您滿意就行。還有更省事兒的辦法,召開選舉會議,民主推薦候選人。大夥給我諸葛亮選一個接班人出來。選完了,定下一個得票最高的人選,再找“董事長”劉禪批複一下,下任命書就是了。

可是諸葛亮不會這麼幹。如果這麼幹,諸葛亮就不是諸葛亮了。在這個問題上,他采取了寧缺毋濫的態度。

諸葛亮要認真選擇,這個人必須在思想上、策略上跟他保持一致,而且在性格脾氣上,還必須達到諸葛亮的滿意。眾裏尋覓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魏國處。好啊,這人就是薑維啊。好容易遇到了,諸葛亮不得急了眼啊。一定得把他收降過來。因此說,天水關一戰,沒有擴大戰果,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一定是諸葛亮收了薑維之後,高興蒙了,什麼也顧不上了。

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培養後備幹部,這似乎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犯的錯誤,縱觀曆史,一些大政治家和大企業家,臨到自己身體快不行了的時候,才急急慌慌地找接班兒的。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們和企業家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找過接班人,他們開始也有意識地培養一個半個的,可都不如意。接班人剛一上來時,看著都不錯,可是幹著幹著,總得換掉。講句閑話,未必都是候選的接班人,都經不住考驗吧,是不是領導人都審美疲勞了呢?中國的古代、近代、當代,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寫到這裏,得感慨一句:接班人啊,自古就難選,還常常鬧出人命來。在此不必多說。

實事求是地說,諸葛亮也培養過接班人,馬謖算不算?應該算是一個。至少我們可以說,諸葛亮開始是十分器重馬謖的,把他放在身邊當貼身參謀,軍情大事都跟他商量,夠重視的了,夠感情的了。可是這位馬參謀理論上有一套,實踐經驗差得太多。他自己主動要求實踐一回吧,還經不住實踐考驗。把街亭弄丟了,自己的腦袋也弄丟了。其實馬謖太傻,你急著立什麼功啊。這叫邀寵。或許馬謖把請戰當做了為國爭光的事兒。這為國爭光或許自古就有,什麼叫爭光,其實就那點兒虛榮心罷了。一個國家都有虛榮心,何況個人呢。說到底,馬謖是想為自己爭光,想壓壓薑維,結果把身家性命都搭進去了。這都是虛榮心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