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一個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更是一個讓人高山仰止而又為之歎息的人物。他的忠誠,他的勤奮,他的親民,都是中國古代絕無僅有的,而他的個人修養與道德風采,更是後人難以企及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算不上一個優秀的軍事家,甚至不能算一個成功的宰相。他的缺陷十分明顯:謀略與實際存在脫節、用兵過於謹慎,是他在軍事上的弱點;事必躬親、操勞過度,而又沒有可靠的、合適的助手與接班人,是他在治國上的短處。
對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有什麼樣的具體舉措,往往比發表什麼樣的言論要重要得多。諸葛亮是一個忠臣、一個賢臣,這是通過他說過的話和對他一生的觀察得出的結論;然而,從他的執政風格、軍事和政治舉措,我們卻往往會產生相反的看法,認為他短視、專權、獨裁,甚至對皇帝不尊重,有“不忠”的表現。
為什麼在諸葛亮這個人的身上,會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評論?這就是“言”、“行”之間的差異,以及因為這種差異引起的後人對這個人物的不同理解。事實上,後人對諸葛亮的理解,都是基於後人自身的立場,所以才會出現互相衝突、截然對立的不同看法。
因此,我們對諸葛亮、對有關諸葛亮的各種評論,都應該持辯證的觀點,認識他的全麵特征,也要認識到他在細節上的表現,將這些對諸葛亮的不同看法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諸葛亮形象。
正所謂“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非常明顯,每個人都能看得到,因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是君子,是賢臣,是智者,所以我們才會對他的不足之處都了如指掌。他的缺陷,與他的偉大又是一個整體,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不可分割。
正因為他是一個功過、長短都十分突出的人物,所以他才會成為一個“話題人物”,才會被爭論不休。求全責備也好,文過飾非也好,都是在後人出於對他一生成就的肯定這一前提下的。不過,簡單地討論他成功或者失敗、出色或者平庸,對現代人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完全是看三國落淚,為古人擔憂。今天我們關注諸葛亮,更多地是要解釋為什麼他會有如此鮮明而獨特的功過,有如此令人費解的長短。
這正是本書的立意所在。因此,本書對諸葛亮的一些“過人表現”,比如“三顧茅廬”、“借東風”、“舌戰群儒”、“七擒孟獲”、“臥龍吊孝”的情節沒有涉及,因為那並不是我們所關心的內容,我們所關心的,是他“隆中對”、“六出祁山”、“揮淚斬馬謖”、“收薑維”這一類與人、與實幹有關的內容。
在品讀諸葛亮為人、處世、為政、用兵等方麵的行為時,筆者希望與讀者就這些突出他個人能力與智慧的問題交流。其實,這個解讀與反思諸葛亮的過程,也就是筆者感受諸葛亮的智慧、轉化其智慧成為現代資源的努力。讀者如果能從中有所領悟,或者從中產生更高明的見解,也許會是一筆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