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佳言——

你能對一個人所貢獻的最大服務,就是將他從錯誤引導到真理。

天恩不會取消本性而隻會使本性完善。

民主就是一種平民政體,其中民眾僅僅靠著人多勢眾便壓榨富人,結果使全體人民都變成了暴君……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製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為論證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首先闡明了存在的含義。在他之前的實在論者認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是非物質的實體,即一切存在的普遍共同之點,它從屬於神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接受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形而上學雖也考慮這些問題,但這些不是形而上學的主題,形而上學的主題應是一般存在。在運用亞裏士多德哲學闡述基督教信仰時,托馬斯·阿奎那把存在區分為一般含義的存在與“創在”,“創在”中包含著實現存在的作為或行動。形而上學家要從各種物上追溯那最完美的“創在”,它是其他一切存在(包括形式)的由來。“創在”即神。這是托馬斯·阿奎那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出發點。

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亞裏士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的學說,探討了共相即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他認為共相是真實存在的,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但共相有三種存在方式:它作為神創造事物的原型,存在於神的理智中;它作為神所創造的個別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中;它作為人對個別事物的抽象概念,存在於人的理智中。這樣,共相既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前,又存在於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後。托馬斯·阿奎那的這種觀點稱之為溫和的實在論。

托馬斯·阿奎那依據亞裏士多德的觀點,用質料與形式的不同結合來說明物體,並分析物體的四種變化:位置的變化、數量的變化、性質的變化及本體的變化即生成與毀滅。他認為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是原始質料,它使一事物與其所演變成的另一事物之間保持連續性。在說明變化的時、空範疇時,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時間是物體運動的尺度,位置是物體靜止時的局限。他又進一步認為永恒是一種與時間不同的延續,它無始無終,其中也沒有事件的時間先後,一切都同時存在。

托馬斯·阿奎那涉及了各個思想領域,他往往尋求中間道路,以解決各種意見分歧問題。他吸收亞裏士多德和其他非基督教哲學思想,論證基督教信仰,對世界與人性持比較肯定的態度,認為人雖有罪,而人性天然向善。他還肯定知識來自感官經驗,人能通過對世界的認識而認識神,從而否定了奧古斯丁認為真知與感官無關的觀點。因此,托馬斯·阿奎那在中世紀後期不斷遭到保守派神學家批評。文藝複興後,羅馬教廷開始以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維護基督教,對抗在哲學界興起的司各特及奧康的威廉的思想。1879年,教皇利奧十三世在《永恒之父》通諭中全麵頌揚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以後,他的哲學被稱為天主教的官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