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巴魯克·斯賓諾莎

出生地:荷蘭阿姆斯特丹

生卒年:1632—1677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17世紀荷蘭哲學家。西方近代唯物論、無神論和唯理論的主要代表。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

在西班牙的摩爾人被斐迪南地於1492年占領格林納達後,離開伊比例亞半島,西班牙實行驅趕異教徒地政策,在西班牙地猶太人又開始了一次從聖殿被毀以來的民族大遷徙。這些人在寬宏大量的荷蘭找到了居所。這些人中有一個來自葡萄牙的家庭,主人叫埃·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在海牙的墓

1598年,猶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建起了第一個猶太教堂。75年後,他們又建立了歐洲最宏偉的教堂。當時他們的基督教鄰居還在幫助他們。烏列·阿·科斯塔,一個滿腔熱情的小夥子,受文藝複興時期懷疑一切的影響,寫了一篇論文,猛烈攻擊來世的信仰。這並不一定違背了古老的猶太教義,但猶太教會卻強迫他當中否定自己的觀點,以免引起當地基督教會的反感。悔過的方式是要求這位高傲的年輕人橫臥在猶太教堂門口,讓集會的教眾依次從他身上跨過。烏列回家寫了封譴責他的迫害者的遺書,然後舉槍自殺了。

這件事發生在1640年,當時巴魯克·斯賓諾莎——近代“最偉大的猶太人”和最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個8歲的兒童,也是猶太教眾當中惹人喜愛的學生。

巴魯克·斯賓諾莎的父親是經營有道的商人,但巴魯克·斯賓諾莎喜歡在猶太教堂裏度過他的時光,學習本民族的宗教和曆史。長者們一致認為他是新的士師:彌賽亞!

摩西的上帝和宇宙同一的觀念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克雷斯卡斯也相信,物質的宇宙就是上帝的形體。阿維羅伊認為永恒不具有人格。斯賓諾莎讀書越多,想的越多,他單純的確信就變成了越來越多的疑惑。

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去閱讀基督教的思想家們關於上地和人類命運的著作。他開始跟一名叫凡·丹·恩德的荷蘭學者學習拉丁文。他的新老師有個美麗的女兒,他從拉丁文那裏奪走了斯賓諾莎的感情;在這麼漂亮女子的誘惑下,現在的大學生也會不為艱難地學習拉丁文。但是這位妙齡女郎愛錢財甚於愛情。當另一位求婚者帶著昂貴的禮物到來時,她便對斯賓諾莎是去了興趣。毫無疑問,斯賓諾莎就在那一刻成了哲學家。

當時,哲學上的“三百年戰爭”已經開始,笛卡爾、萊布尼茨、休謨、康德先後加入,這場戰爭既促進又踐踏了近代哲學。笛卡爾認為,在上帝給了最初的推動後,天文地理以及所有的非精神進程,都可以用一種最初以分散形式(猶如拉普拉斯和康德的“星雲假說”)存在的均質實體來解釋;並且,各種生物的運動,都是一種機械運動。整個世界,以及每個軀體都是一部機器。但是,在世界之外還有上帝,軀體裏還有靈魂。

笛卡爾停在了這裏,斯賓諾莎滿懷渴望地向前走去。

相關鏈接

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

哲學上,斯賓諾莎是一名一元論者或泛神論者。他認為宇宙間隻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這個結論是基於一組定義和公理,通過邏輯推理得來的。斯賓諾莎的上帝不僅僅包括了物質世界,還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組成部分。斯賓諾莎還認為上帝是每件事的“內在因”,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所以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隻有上帝是擁有完全自由的,而人雖可以試圖去除外在的束縛,卻永遠無法獲得自由意誌。如果我們能夠將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愈容易與上帝合為一體。因此,斯賓諾莎提出我們應該“在永恒的相下”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