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終於獲得了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康德在家鄉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時形容枯槁,瘦得隻剩下一把骨頭,遺體放在那裏就像一個木乃伊。而且他的遺體也確實像一個木乃伊那樣被展覽:科尼斯堡的居民排著長隊瞻仰這個城市的最偉大的兒子。當時天氣寒冷,土地凍得無法挖掘,整整16天過去後康德的遺體才被下葬。

去世時的康德似乎僅僅是自己的一個影子,臨死前的若幹年裏,他的身體和精神都極為衰弱,作為哲學家的康德也隻剩下了一個影子,那時德國哲學界的風雲人物是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等人早作為德國唯心主義的領軍人物譽滿天下。1799年,康德發表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論與費希特科學學之關係》。在這篇封筆之作中,康德對費希特的科學哲學給予的評價是:一錢不值。這是康德作為哲學家的最後一句話,從此他就告別了哲學舞台。

——傳世佳言——

自殺是可惡的,因為上帝禁止這樣做;上帝禁止自殺,因為這樣做是可惡的。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製放縱的欲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

死後的康德很快就從哲學的影子變成了人類思想天空裏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將康德與柏拉圖和奧古斯汀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康德的哲學思想:

①先批判期哲學。在先批判期,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裏,生動地解釋了無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間中的聯係,探索天體的根源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提出了在天文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太陽係自然形成的“星雲說”。他立足於牛頓力學,而在世界觀上卻超出牛頓。這一時期他持上帝是無所不在的理性秩序的近似泛神論的觀點,對因果律表示懷疑;提出道德行為根本在於個人意誌決定的觀點。

②過渡期哲學。18世紀60年代末,康德全麵地考慮了休謨對因果律的疑難,他欣賞休謨根據經驗論對因果聯係觀念的起源問題所做的分析,認為這種分析很有啟發性,但是堅決反對休謨否認因果聯係必然性的錯誤結論。他在過渡時期主要考慮3方麵的問題:歐幾裏得幾何學及自然科學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人類自由的可能性;從以上兩方麵必然涉及到的空間、時間的性質。

③批判期哲學。在這個時期,康德建立起獨特的批判哲學體係,其中包括以先驗論、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為基本特征的認識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倫理學、美學等。

評價及影響康德的哲學思想是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在德國的特殊表現,高度的思辨性是這種思想的一個特征。思辨性易於同現實保持距離,所以當這種思想涉及市民資產階級的現實政治要求時,必定是軟弱無力的。另一方麵,思辨性卻是深入思考問題的重要條件。

康德哲學對後世的影響是雙重的。對於費希特、謝林、黑格爾,他是德國哲學革命的先驅,起了積極的發動作用。但是,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資產階級利用康德哲學的思辨性的崇高理想來對付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這時出現了“回到康德”以至“要了解康德,必須超過康德”的呼聲,目的是從徹底唯心主義立場解釋康德。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和新康德主義者都是這樣出現的。19世紀末,意誌主義者、不同流派的實證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也都接受了康德哲學的一定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對康德哲學的唯心主義進行過揭露和評論。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夕對康德哲學更作了係統的分析批判。近幾十年來,康德哲學在西方哲學界仍是研究的重要科目,具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