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伊曼努爾·康德
出生地:德國柯尼斯堡
生卒年:1724—1804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德國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開創者,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學史上二元論、先驗論和不可知論的代表。
1724年4月22日康德生於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屬蘇聯,改名加裏寧格勒)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他出生時,有“武王”之稱的普魯士國王弗裏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裏已經統治了11個年頭。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8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1740年,康德進了科尼斯堡大學。人們現在無法考證他當時注冊了什麼專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聽哲學課。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
康德曾說再也沒有哪個家庭教師比他還差,但是實際上他這是謙虛,因為他教過的學生對他的口碑都不錯。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內容是關於笛卡爾、牛頓和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五年的家庭教師生涯後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返回家鄉後,康德再次進入大學學習。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三個月後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幹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願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
相關鏈接
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係。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隻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裏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製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在任助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萬象,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康德的著述和講課使他稱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他的影響開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哥德和席勒一起成為魏瑪古典派頂梁柱的赫爾德。盡管如此,康德很長的時間裏沒有得到教授職位,期間他拒絕了科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隻願意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他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髒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