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有能力擺脫自己的利益、希冀和個人目的,並在一段時間內完全擯棄自己的個性,以成為純粹的知體和反映世界的明鏡。……因此,麵部的天才表現就在於知識對意誌的決定性主宰十分明顯地反映在臉上。在凡夫俗子的表情中,意誌的表現總是占上風,認識隻有在意誌的推動下才發生作用,並且被個人得失的動機所左右。

叔本華研究過印度哲學,他吸取了佛學思想,認為科學和哲學在意誌領域已達到了極限,隻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領悟意誌的本性;隻有以禁欲為起點,爾後忘我,最後忘掉一切,進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脫生存意誌及其一切煩惱。

叔本華從其“求生意誌”的哲學前提出發,認為人的本質是求生意誌,是不可遏止的盲目衝動和欲求;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這種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誌支配的。但是人的欲海難填,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僅有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而且滿足欲望之後的空虛和隨之而來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對一切理想觀念和普遍義務,強調同情心是道德行為的最堅實和最可靠的保證,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礎,並且隻有發揚同情心才能遏製私欲和相互殘殺,解脫人類的痛苦和不幸。叔本華認為哲學和藝術的精神解脫還隻是暫時的、消極的;而最根本的、積極的解脫則是否定個體意誌,棄世絕欲,達到佛教的涅槃境界,使沒有價值的個體複歸於宇宙的絕對意誌,實現道德的最高理想。

——傳世佳言——

人生就是痛苦,我們可以把痛苦轉化成幸福。

人就像寒冬裏的刺蝟,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人是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過活。

人一生要做的兩件事就是防患於未然和豁達大度。前者是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損失,後者是為了避免紛爭和衝突。

叔本華的倫理思想暴露了19世紀50年代後德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悲觀失望的頹廢情緒,他的唯意誌論和非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係,對尼采的權力意誌論產生了直接影響,並成為現代西方生命哲學、存在主義思潮的重要思想淵源。

叔本華深受柏拉圖、康德和佛教的影響,企圖把三者的思想融合起來。他認為康德所說的“物自體”就是意誌,人受盲目的求生意誌的支配,不斷追求,始終得不到滿足因而產生苦惱和煩悶。解脫之道,一是佛教的涅槃,二是哲學和道德,三是藝術。因此,藝術在叔本華的哲學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叔本華認為科學研究是為了滿足需要和欲望,而藝術則是一種觀照。在這種觀照中,對象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個別事物,而是柏拉圖式的理式,主體也不再是某一個別的人,而是不受意誌奴役、沒有痛苦、沒有時間意識的純主體。純主體通過直觀與審美對象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就從現實的苦海中解脫出來。美不美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審美的態度,一切審美態度都是無利害感的。科學隻研究現象界的規律,藝術則直指現象界後麵的物自體,因此藝術高於科學。在各種藝術中,叔本華又認為音樂比其他藝術效果強烈得多,深入得多,因為其他藝術隻是理式的表現,而音樂卻是意誌的直接客體化和寫照。他也非常重視悲劇,這是因為悲劇所寫的是人生的可怕方麵。悲劇的目的不在於改變人生的不幸,而在於把人生的不幸揭示出來,使人認識到人生是一場惡夢,無可留戀,因而斷念。斷念是對於生存意誌的拒絕或否定。這反映了叔本華美學的悲觀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