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
出生地:德國薩克森州
生卒年:1844—1900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著名德國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它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麵臨的精神危機。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
1844年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
尼采5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患腦軟化症,不久就去世了。不久他隨全家搬到了南堡,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裏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在尼采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樸。
10歲時他就讀於南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複黑格爾、費希物、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係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采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製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喜歡巴赫、貝多芬和拜倫。
相關鏈接
尼采與法西斯
尼采說偉人因為被人誤解方才成為偉人。尼采的生平及其學說被人歪曲誤解要超過尼采本人的想像力: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士兵經常在戰壕裏捧讀的“聖經”就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法西斯的元凶希特勒與墨索裏尼公開聲稱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朝拜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尼采,兩次朝拜尼采檔案館並親自從私囊裏拿錢向尼采檔案館捐款;墨索裏尼致信給尼采的妹妹稱:“尼采是他最喜愛和最崇拜的哲學家”,並為尼采檔案館捐款。1945年蘇聯紅軍占領魏瑪,查封了尼采檔案館,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學說”。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世人對尼采毀譽有加,大起大落。在納粹眼裏,尼采是軍國主義者、反猶太主義者;在自由主義者眼裏,尼采是個人至上主義者;在固守傳統人的眼裏,尼采是一個破壞者,他主張用錘子敲碎一切偶像和傳統;在虔誠的宗教人士眼裏,尼采是一個危險的離經叛道者;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說:尼采是最後一個形而上學者,傳統的形而上學在尼采那裏終結了。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裏。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那時,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此外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裏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
1867年,23歲的尼采應征入伍。他是近視眼,又是寡婦的獨子,本來可以幸免,但在薩多瓦和色當的神聖日子裏即便是哲學家也要去當兵。後來他在行軍中從馬上摔下來扭傷了胸肌並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導師李謝爾思向巴塞爾大學推薦他:“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麼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裏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裏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謝爾思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