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馬丁·海德格爾

出生地:德國梅斯基爾希

生卒年:1889—1976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爾1889年9月26日生於巴登邦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父弗裏德裏希·海德格爾;毋約翰娜,娘家姓肯普夫。父毋都篤信天主教。

海德格爾早年在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從一個神父那裏借到布倫坦諾的《亞裏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產生興趣。他在大學先學神學二年,後轉入哲學,1913年在弗萊堡大學在李凱爾特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他的講師資格論文題目是《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在弗萊堡大學任教期間,他參加胡塞爾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馬堡大學任副教授,講授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笛卡爾、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們的問題轉變為關於存在的問題。1927年,為晉升教授職稱,發表未完手稿《存在與時間》。據說,當這本書送到教育部審查時,部長的評語是“不合格”。但就是這樣一本被官員判定為不合格的書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

1928年,海德格爾接替胡塞爾,任弗萊堡哲學講座教授。納粹運動興起後,他參加了納粹黨,並於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萊堡大學校長。因為他與納粹的這段牽連,1945-1951年期間,法國占領軍當局禁止他授課。海德格爾對於他與納粹的關係,似乎也沒有多少反省,他在1952年出版的《形而上學導論》一書中還說,國家社會主義“這個運動的內在真理與偉大之處”。海德格爾與納粹之間的聯係,在西方哲學界和新聞界多次成為熱門話題。盡管海德格爾參與納粹運動是他的曆史汙點,但不能因此說他的哲學就是納粹思想的反映。後來的反納粹的存在主義者也能從海德格爾的著作中受到啟發和鼓舞。這些事實表明,一個偉大的哲學家的思想往往要比他在某一階段的政治觀點有更遠的意義。

相關鏈接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倫·克爾凱郭爾、叔本華、雅斯貝爾斯和馬丁·海德格爾可被看作其先驅。尤其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法國哲學家薩特和作家阿爾伯特·加繆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

海德格爾後期講授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及萊布尼茨、尼采等人的著作,研究語言、藝術(詩)以及技術等問題。除了上麵提到的著作和講稿之外,他的主要著作還有:《什麼是形而上學》《現象學基本問題》《真理的本質》《林中路》《演講與論文集》《走向語言之途》《技術與轉向》,還有一些從他的觀點研究哲學史的著作,對赫拉克利特、康德、尼采的研究最為精彩。《海德格爾全集》現已出版65卷,尚未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