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次日升殿,群臣朝畢,黃帝問群臣道:“昔聞伏羲帝始受《河圖》,得其五要,設靈台,立五官,以敘五事。今朕得者亦名《河圖》,內與前《河圖》不同,皆日月星辰之象,教朕立星官之書,以傳後世,朕何敢不從耶!”即命羲和占日月之出沒,常儀占月之盈虛,車區占風之定息。命容成作蓋天渾天儀,以像用天上形。
黃帝問鬼臾蓲道:“上下周紀,其可數乎?”鬼臾蓲答道:“天以六節,地以六製。周天氣者,六期為備;終地紀者,五歲為周。五六合者,歲三千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六十歲一千四百四十氣為一周,太過不及期可見矣。乃因五量治五氣之消息,察法以作朝曆,歲紀甲寅,日紀甲子,而時節定。是歲己酉,朔旦日南至而獲神數,日月朔望而可推也。”黃帝聞奏大悅。又問道:“卿言此是得天之紀終而複始矣?”鬼臾蓲道:“然。”又奏曰:“天之紀雖終而複始,更要造十六神推餘分置閏月,以定四時。”黃帝曰:“何以為閏?”蓲曰:“察天時三歲一閏,多一月三十日也。五歲再閏,共多六十日。十有九年七閏,造曆皆起甲子,於是時順而辰從之。”帝曰:“善。”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量衡,命伶倫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穀,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鍾之宮。製十二筒以聽鳳凰之鳴,而別十二律——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鍾之宮,生六律、六呂,候氣之應,以立宮、商、角、徵、羽五音之聲,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變,推律曆之數,起消息,正餘閏也。又命勞緩鑄黃鍾太簇十二鍾,以為十二律。每月氣至,則葭管飛灰古人燒蘆管成灰,置於十二律管內,放密室中,以占氣候。某一節候至,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飛出,表示該節氣已到應之,以和五音,立天時,正人位焉。又命大容、容成、車區,占星象。各領旨而行。
黃帝又劃野分疆,以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裏,五裏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麵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製。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製,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麵,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麵,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麵,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麵,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麵,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裏鼓車。兵械方麵,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禦等。日常生活方麵,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軒轅登位後伏羲和神農一起去了火雲洞鎮守人族氣運。而後人族經曆五帝治世人族從此大興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