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心體察,通透世局的“軌跡”
天地的運動變化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人世間的人情、事理以及變化同樣要遵循特定的“軌跡”。一般人也都有掌握這種軌跡的能力,隻是或多或少,或通透或膚淺,程度不同罷了。
那些被人們稱道的極高明、有智慧的人,不過是具有較能精確掌握這種軌跡能力的人。能夠見人所未見,甚且能夠創造形勢,以利於自己的未來與期望。而平凡人之所以為平凡人,就是因為對於軌跡充滿片斷之見,或者常常錯誤連結,以至於少能“漂亮”演出,做出“精彩”判斷。這雖然無傷大雅,卻往往使人淪為“智慧”舞台的觀眾。
蘇秦和張儀都是鬼穀子的學生,而且蘇秦要比張儀還要早成名。話說蘇秦提出“合縱”之策,取得了各方諸侯的信任,身掛六國相印,聲名顯赫的時候,張儀卻還是個默默無聞的窮書生,盡管如此,在蘇秦的眼中,張儀絕對是個傑出的人才,遲早都會冒出頭來。
在蘇秦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唯一擔心的是秦國這個難纏的國家,為了避免秦國離間各個諸侯,破壞他苦心經營的六國聯盟計劃,蘇秦可以說是絞盡腦汁,最後決定運作一個人去當秦國宰相,以利於操控,而張儀便是他心中的最佳人選。
當然,這種預先“埋暗樁”的做法並不容易,必須有精妙的安排。於是,蘇秦先派人去遊說張儀,讓張儀為了功成名就,而主動來求見他。結果,張儀真的來到了趙國,想要求見蘇秦。
在蘇秦的布局中,他事先交代守衛,不要為張儀通報,但也要想辦法不要讓張儀馬上離開。
經過幾天的冷處理,蘇秦才讓張儀見到自己。但是,見麵時,蘇秦卻又故意擺高姿態,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讓張儀在堂下如坐針氈;到了吃飯的時候,蘇秦更隨隨便便地吆喝他去跟奴仆坐一塊兒。
眼看張儀快要氣炸了,哪還吞得下一口飯,蘇秦立刻再將激將氣氛拉到最高點,以很不屑的口吻對他說:“以你的才能,竟然貧困、卑賤到這種地步,實在是難以想象。”而且還火上加油地說:“以我目前的身分地位,當然有辦法一句話就讓你馬上富貴臨門,但是看到你現在的樣子,我認為實在不值得我這樣做。”說完,便下逐客令,要張儀立刻滾蛋。
經過這一番羞辱,張儀當然是氣得說不出話來,恨不得馬上給蘇秦一刀,不過理智告訴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心想隻有秦國才有辦法製服趙國,於是便打算進入秦國尋找機會,以便他日報蘇秦一“辱”之仇。
就在張儀氣衝衝掉頭走人的時候,蘇秦早已安排好,向趙王請求配合,讓他的一名親信跟隨在張儀左右,而且還送了一套車馬和很多金錢,方便張儀四處打點。
就這樣,張儀很快地便見到了秦王,沒多久之後,也如願以償地得到了禮遇與信任,而且還進一步討論到如何攻伐諸侯的策略。
這個時候,蘇秦派來的那名隨護,覺得任務已經達成,便向張儀告辭,準備要回去趙國。
張儀不舍地說:“我靠你的幫忙,才有機會出頭,正想要報答你的知遇之恩,為何現在就要回去呢?”
這名隨護隨即回答說:“我並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我的主人蘇秦。現在老實告訴你好了,蘇秦是因為擔心秦國攻伐趙國,破壞他的合縱之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你具有足夠的才識,可以掌握秦國的大政,所以才故意激怒你,讓你投奔秦國。而資助你的那些錢財,也都是蘇秦吩咐的。現在,我的任務已經完成,要回去交差了。”
張儀這時才恍然大悟,並感歎地說:“我被蘇秦掌握在股掌之間,卻不自知,顯然我的才能並不如蘇秦,如何打得過趙國呢?”
張儀便要這名隨護,回去後代他向蘇秦表示感謝,同時捎了口信向蘇秦保證,在蘇秦擔任趙國宰相期間,秦國絕不攻打趙國。就這樣,在蘇秦擔任趙國宰相期間,張儀果然都未曾計劃攻打趙國。
蘇秦將世局的“軌跡”掌握得如此精準,幾近左右曆史的走向,這種“通天本領”不得不讓人佩服,他這段識人、識才的故事,的確發人深省。
大人物做大人物的事,平凡人走平凡人的路。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因因果果,盡管錯綜複雜,卻也不是毫無軌跡可尋。如果願意費心體察,或許就容易看得見它的細微之處,或者是隱而未發的軌跡;而掌握得愈深入、愈貼近,也必然較有趨吉避凶或主宰未來的能力與機會。
不要輕易得罪人,得罪一個人等於得罪一百人
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人隻要活在社會上,不管日常生活、工作,還是創立自己的事業,都會和別人產生一種互動關係。也就是說,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的,即便是流落荒島的魯賓遜也都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夥伴,更何況身處這一競爭激烈、人際交往頻繁的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因此,“得罪人”就會給自己的人際交往設置障礙,就會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甚至給自己帶來禍害。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夷射,在接受國王的宴飲後,酒醉飯飽而出。此時擔任王宮守門的小吏則跪請求說:“給我一點酒喝吧。”夷射斥責則跪說:“一個下賤的守門人也想飲用國王的美酒嗎?滾開。”
夷射走遠後,則跪在門前,將碗裏的水潑在郎門的接水槽中,類似小便的樣子。
天明以後,齊王出來對則跪斥責說:“昨天晚上,是誰在此處小便呀!”則跪回答說:“夷射在這地方站立過。”齊王大怒,因此誅殺了夷射。
一個守門人因為被大臣所汙辱,竟然設計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見得罪人的害處。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說:“在處世上,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應該不得罪人。”
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跡世代被人們傳誦。但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住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小鎮上,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把信丟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
後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竟把自己逼入困境。
19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鬥的愛爾蘭籍政治家傑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後,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後,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鬥。林肯雖然不讚成,卻也無法拒絕。身高手長的林肯選擇了騎馬使用劍,請求陸軍學校畢業的學生教授劍法,以應付密西西比河沙灘的決鬥。後來在雙方監護人的排解下,決鬥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批評別人,斥責別人,甚至誹謗別人的事就連最愚蠢的人都會做。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並能克己的人,常常是拋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林肯從此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得罪一個人,就為自己堵住了一條去路。所以,當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時,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時,請冷靜一下,勿輕易動氣。此外,切記不要氣焰囂張,盛氣淩人,這種隻有自己而沒有他人的態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最重要的一點是,得罪人會變成一種習慣,老是沉不住氣。改不了個性,便會說“反正我就是這樣”,那就條條是路,條條不通了。
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道。反過來說,多得罪一個人;就多砌一堵牆!
在人際交往中,誰都會碰見一些討厭的人,這時,最不明智的做法是沉不住氣,得罪他們。這樣做的後果,隻會使我們的路越走越窄。
當然,當事有不可忍時,當正義公理不能伸張時,還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則就是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這種雷霆之怒有時會得罪人,固然有可能為自己堵住一條路。但也有可能開出更多的康莊大道。除了這一點,還是不得罪人為好。
該退就及早脫身,遠離虎口是非之地
世事複雜,人心險惡。有時事情會瞬息萬變,不測之禍從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朝為座上賓,夕為階下囚”的事情在政治鬥爭中、在與小人的交往中是經常發生的。明智者在這種情況下應是能留則留不能留則應及早脫身,離開虎口是非之地。能說動他人放走自己就是勝利。“鼇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不再來”,隻要有本領有能耐,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還怕不能東山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