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2 / 3)

張儀馬不停蹄,周遊列國,為秦惠王推行“連強擊弱”的路線,並連連得手。正當他最後說服燕昭王接受了以臣示秦的建議,春風得意地準備回國報功領賞時,不想他的後台老板秦惠王卻去世了,由武王繼位。武王自從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了王位後,群臣又都在武王麵前毀謗張儀,說:“這個人不講信用,反複不定地出賣了許多國家,以取得國君的善待。假如秦國一定再用他,恐怕會被天下人譏笑。”

諸侯聽說張儀和武王之間有嫌隙,便紛紛背叛連強政策,而又實行合縱,而且齊國還專門派遣使者責備秦國為什麼仍然重用張儀。

張儀一看形勢,不僅自己在秦國不會再受寵,而且如果不及早離開秦國,恐怕連性命都有危險,於是想出了一條脫身之計。他對武王說道:“我有個計策,希望能獻給大王。”武王說:“什麼計策?”張儀回答說:“為了整個秦國著想,必須使東方能發生大變,然後大王才能夠多取得土地。現在,我聽說齊王很怨恨我,隻要是我所在的地方,齊國必會發動軍隊加以攻伐。所以我乞求讓我這不肖之身到魏國去,齊國必定會發動軍隊攻打魏國。魏、齊的軍隊會聚在城下交戰,而彼此都無法抽手離開。大王趁這空隙去攻打韓國,進入三川。然後將軍隊開出函穀關直接進討周都。這一來,周天子必然會獻出祭器。大王便可挾持天下,據有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稱王的最大功業嗬!”

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便答應他的要求,還備妥三十輛兵車送張儀進入魏國。齊王一聽說張儀到了魏國,果然發動軍隊攻打魏國,說是要活捉張儀。魏國國王很害怕,張儀就勸魏王借用楚國的使者去齊國,告訴齊王,說:“大王很怨恨張儀而進攻魏國,雖然願望是要懲罰張儀,但事實上,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使張儀更受到秦王的信賴。”齊王說:“寡人很憎恨張儀,隻要是張儀所在的地方,我必定發動軍隊攻討它。為什麼說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呢?”楚使者回答說:“這樣做,的確就是更使張儀受到信賴。張儀出使時,本來曾與秦王定下良計,秦王認為他說得很對,所以備妥了三十輛兵車,而將他送人魏國去。現在,張儀入魏,大王果然攻打魏國。那麼,大王等於是對內使自己的國力疲困,而對外攻打與自己有邦交的國家。結果是給你增加一個鄰近的敵國,使自己國家受製,這樣一來,正中張儀的反間計,讓秦王高興。這就是我所說的使張儀更得信賴的道理。”齊王聽到這裏,如夢方醒,連連說道:“你說得對,你說得對。”於是,便立即命令解除攻打魏國的戰爭。魏國的戰爭之危,得到解除,張儀不但安全得到保障,而且得到魏王的禮遇,任命他為魏國的宰相直至病死。

張儀作為縱橫家,不但在推行“連強擊弱”的路線時,表現得瀟灑自如,縱橫捭闔,而且在遇到危難時,亦能以退為進,使自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始終處於不敗之地,著實表現出他超人的才能。

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它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一個意思,即以退為進,就是在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可以退讓一步,暫避一時,主動放棄眼前一些利益或者轉移努力方向。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能另辟蹊徑,重新占居主動,以彼處之“得”來彌補此處之“失”,以長遠之“利”來抵償眼前之“損”。這對現代處世技巧也有啟發意義。

要想出人頭地,先將自己的臉變厚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如果一個人臉皮薄,為人內向靦腆,不能忍受各種在處世交往中的屈辱,過於顧及自己的虛榮心,就不能夠與朋友和敵人相處,更不可能抓住機會顯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眾的才智,也會淹沒在芸芸眾生裏,這是非常可惜的。

漢高祖劉邦,被李宗吾稱為是天下臉皮至厚用心至黑之人。客觀地說,劉邦應是一個“臉厚”與“心黑”複雜組合變幻的混合體。劉邦年輕時曾去縣令家祝賀,通過空許“賀錢一萬”的方式,坐到了上席,為自己爭得了麵子。這其實是他氣魄宏大、自信心強的一種表現,因而屬於“臉皮厚”的範疇。

到了楚漢相爭時,一次漢軍大敗,劉邦僅帶著幾十名騎兵逃離包圍,一路又受到項羽追殺,情況危急;情急之下,劉邦竟親手把兒女(即後來的孝惠帝和魯元公主)推落車下,滕穀下車救之,複又被推下,共有三次。為了逃命,竟然置親生骨肉的性命於不顧,這是明顯有違人倫的行為,而劉邦居然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來,這就有點兒心太黑了。然而,如此麵厚之人卻成就了一代開國君王的百年大業,可見臉皮厚的作用。

與劉邦恰恰相反的是,號稱“霸王”的項羽。項羽號稱有拔山蓋世之雄。但最終卻敗在劉邦的腳下,究其失敗的原因,正如韓信所說,是因為“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是指心有所不忍,臉皮不就厚。匹夫之勇,是指個人勇猛,全不能忍受一點氣。其原因也就是臉皮不夠厚。所以範增擺開鴻門之宴,誘使劉邦前來赴宴,項莊已經把劍取出來了,隻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劃,就可以輕輕鬆鬆殺滅政敵,而後“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掛出。但項羽偏偏徘徊不忍,一則念及舊情,二則以此為小人之舉而不欲為之,臉皮不能夠厚起來,所以竟讓劉邦逃走,卷土重來。

後來垓下之敗,項羽被劉邦手下追殺,隨從僅剩數十人,眼看大勢已去,但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宋,尚不知鹿死誰手?但項羽偏偏說自己無麵見人,有愧於心,而自殺身亡。將大好山河拱手讓給了劉邦。

麵薄者,以“麵子之大小有無來衡量事物,其標準是純倫理型的;而麵厚者,以結果之成敗得失來衡量事物,其標準是務實型的。大凡有智慧者,麵必厚,因為他自知玄機,對事情發展的良好結局充滿自信,所以他們可以忍受一切,包括“最沒麵子”的情形。麵厚者,也往往是良謀在胸或“滿肚子的鬼點子”,自有一套自認為最佳的生存哲學和處世法則。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足鼎立,而其中成就霸業的蜀主劉備之所以能功成名就,就在於臉皮厚,開始他既無軍事實力,又無從政經驗,隻能依靠所謂的漢室宗親的虛名投親靠友,為了取得一塊棲身之地,他先後依曹操,依呂布,投劉表,傍孫權,隨袁紹,東竄西走,寄人籬下。而且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和收買人心的效果,全不顧政治家的臉麵,而以生平善哭著稱。為了獲得支持,他哭;為了贏得同情,他也哭;為了逃避災難,他更哭。所以《三國演義》把他寫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對人痛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勝,所以俗語有雲:“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但能夠哭、善於哭、哭得真切、哭得不顧臉麵就不是平常人所能夠做到的了。這就是劉備的厚臉本領。

究其本質而言,所謂的臉皮厚,其實是一種偽裝術,它集中表現在為了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對自己的自尊心加以克製,假裝對各種恥辱熟視無睹。自古以來政治家和軍事家都以臉厚而著稱,而且都借厚臉之術得以成功。

人情事理是不會隨時間改變的,在競爭激勵的今天,你若想要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同樣要有厚臉皮的工夫!

有理也勿狂,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際交往中,常有這樣兩種人: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卑不亢,得理也讓人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

有的人為了一些非原則性的以及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忙個不亦樂乎,誰也不肯甘拜下風,以至大打出手,鬧了個不歡而散。

其實,事後靜下心來一想,當時如果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退守一步,自會海闊天空。所以,越是有理的人,表現得越謙下,這越能顯示出他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可見,“得饒人處且饒人”,方是人生的糊塗境界,對於雞毛蒜皮的小事,又有什麼想不開的?

範仲淹心地善良仁德,他曾說:我一生所學的隻有“忠恕”二字,但受用無盡,以至於在朝廷之中輔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親戚、家人等從不曾有一刻離開這兩個字。範仲淹又告誡他的子弟:“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責別人時則又十分聰明,哪怕十分聰明,寬恕自己時卻又糊塗了,你們隻要常常用責怪別人的思想來責怪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意來寬恕別人。不怕不可以成為聖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