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蔭亭今天來這裏時,他把第三個兒子裕八也帶來了。昨天收到的兩萬餉銀子,拿一萬餉銀子給安慶,拿六千給餘庵的軍隊,拿四千代弟弟還給華陽厘局,這真是叫花子發暴財了。即問近好。
遇利益注重分配,遇名聲注意分享
曾國藩說:“凡是遇到利益問題,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名聲問題,要注意分享,這樣才能成大事。”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一個組織要想有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廣泛種植梧桐樹,這樣才能引來更多的金鳳凰。
司馬遷曾經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現實中的人,除了精神上和情感上的需求之外,還有利益上的需要。曾國藩在以情打動人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以現實的利益來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曾國藩自己對於錢財看得很輕,並且要求將領們也不計較名利,認為計較名利者是幹不成大事的。但他也知道凡是勇於做事的人,都是因為心中有大欲望,因而利益的驅動是絕對不能少的。他的《水師得勝歌》最後兩句總結性的話,就是“仔細聽我得勝歌,升官發財笑嗬嗬”。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凡是出來帶兵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稍肥私囊,要想讓他們做到一點錢也不拿,是不可能的。
人生是離不開名利二字的,軍隊打仗有死人的風險,因而更離不開利益的驅動,用中國古代的兵書《三略》中的話說:“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所以,高談忠義的湘軍將帥,在實際的操作中其實並不忌諱談名談利。
鹹豐八年(1858年)曾國藩丁憂再出的時候,李續宜就勸他說:“如果你想請名將出來為你所用,你非得花費十萬兩白銀,出來之後,又必須每月花費一萬兩才足以夠他使用。”李續宜建議他不要怕花錢,而是要“輕視銀錢”,以重金求人才。
鹹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首次出來帶兵,胡林翼也寫信教他“軍營中的辦公費用一定要多定一些”,因為“聚集人才依靠的是錢財”,特別是“用兵打仗更是不能在乎錢”,讓他“不要學那鄉下的老教師,得到一筆學生交的學費,就覺得一生都吃不完了”。曾國藩也曾經向清朝皇帝奏報說,湘軍以當兵為名利兩全的事情。所以曾國藩給將領們定的薪水都很高。按照湘軍餉章的規定,營官每月為白銀二百兩,分統、統領帶兵三千人以上的每月為三百九十兩,五千人以上的五百二十兩,萬人以上的六百五十兩。《湘軍誌》說:“帶五百人的每年收入白銀三千,帶一萬人每年收入六萬,這還是廉潔的將領。”所以湘軍將領人人都很有錢,有十萬家產的大概有一百多人。彭玉麟號稱最廉潔的將領,但他自己說,打完仗後,除了已經報銷餉項及陣亡恤賞養傷等銀外,剩餘可以歸人私囊的白銀近六十萬兩。加上包攬貨運和打完仗以後的公開劫掠,湘軍將領都發了大財。郭鬆林號稱四百萬兩,席寶田分給十個兒子每人二十四萬兩,加上公產及捐助,財產將近三百萬兩。
人生除了有利益的需求之外,還有被別人承認的欲望,這就是所謂的“名”。所以,除了以豐厚的報酬來吸引將領之外,曾國藩還非常重視對將領的保舉。鹹豐四年(1854年),湘軍攻克了武漢,這是清軍攻克的第一座省城,清政府上下都十分振奮。曾國藩把握住這個機遇,適時地上疏要求對湘軍官兵大加獎勵:羅澤南由候選知府請以道員用;李續賓由候選知縣請以直隸州用;楊載福由升用遊擊請以參將用,並加副將銜。其他開單請獎人員,達一百多人。鹹豐皇帝高興之餘,全部批準了曾國藩的請求,羅澤南、楊載福、李續賓這些人由此嶄露頭角。這對於鼓勵湘軍的士氣,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