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處世技巧(1)(1 / 2)

獨立不懼,確定不移

【原典】

沅、季弟左右:

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餘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

【譯文】

沅、季弟左右:

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不是從自立自強做起,成為聖賢的,也各有自立自強的方法,所以能夠獨立不懼、確定不移。過去我在京城,好與各位有大名高位的人為仇,也沒有一開始就挺然獨立不畏強暴。

關鍵時刻要忍匹夫之勇

曾國藩認為,作為統兵打仗的一方主帥,能夠成就大事的重要一點,就是能夠在關鍵的時刻“獨立而不懼怕,確立而堅忍不拔”。

湘軍這個曾一度上不了台麵的臨時群體,之所以能夠“滾雪球”般發展成為一個和衷共濟、互相映襯、充滿活力的戰鬥群體,就是因為曾國藩在越是困難的時刻,越是忍得住。

同治八年(1869年)閏三月十六日,太平軍再破清江南大營,解除金陵之圍,和春自殺,張國梁戰死。隨後,太平軍在李秀成的率領下,分兵四路,進攻蘇州、常州。從閏三月二十五日開始,幾天之內太平軍連克丹陽、常州、無錫,並在四月十三日攻克蘇州。一時間江南富有之地進入太平軍之手。

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對清政府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江南大營完全是清政府的八旗正規軍,長期以來鹹豐皇帝一直將其倚為長城,用來威脅和窺視金陵。清政府並不放心曾國藩,原指望用湘軍與太平軍進行剿殺,而由江南大營坐享其成。然而,天命無常,鹹豐皇帝原以為將大營紮在金陵東郊,既可以威脅金陵,又可以護住蘇、常財源之地,沒想到江南大營如此不堪一擊,這就迫使朝廷不得不轉而依靠湘軍。為了催促曾國藩盡快收複蘇、常兩地,破例賞給曾國藩兵部尚書銜,授以署理兩江總督之職,就連曾國藩的同僚及部下,在聞知曾國藩被授以署理兩江總督後,也都勸他放手大幹,進軍東南。

曾國藩卻一直堅定地認為,隻有將戰略重心放在安慶,才能掌握以上製下、反客為主的軍事主動權,並最終達到圍攻金陵,鏟除太平軍的目的,因而仍然堅持圍攻安慶之兵不能撤。當然,曾國藩為了向朝廷有個交代,同時還決定駐守祁門,在表麵上擺出一副援蘇、常的態勢。

祁門是一座小縣城,位於浙贛邊界,四麵環山,它的東部與徽州府的黔縣、休寧、歙縣毗鄰。這裏雖然交通閉塞,但卻是太平軍西向征伐中原及長江南岸的必經之地。駐守祁門,表麵上是對援蘇、常做出姿態,以慰藉鹹豐皇帝和江南士紳,實際上是要爭奪皖南,以達到西屏江西後方,東阻江浙太平軍西向,北作為安慶的南翼,危急時即可上援安慶的目的。為此,曾國藩抽調鮑超六千人、朱品隆和唐義訓兩千人、楊鎮魁一千人,並將張運蘭的人由湖南調回,預計集中一萬三千餘人渡江南下,進駐祁門。

然而,曾國藩於六月初十日到達祁門時,隨從他一起來到祁門的部隊,隻有朱品隆和唐義訓的兩千人、楊鎮魁的一千人,張運蘭於七月才到達祁門,而鮑超回家探親遲遲未歸。

曾國藩抵達祁門以後,由於江浙地區相繼被太平軍占領,當地官僚紛紛請求鹹豐皇帝,派湘軍前去援助,李秀成進出嘉興府、瑞昌,王有齡請其援浙;陳玉成進攻上海,薛煥請求派兵支援上海和蘇州。適逢英法聯軍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皇帝不知所措,隻好命曾國藩“分路進兵,規複蘇、常”。三天後,又改命“保全浙省,再圖規複江蘇”。並於六月二十四日實授曾國藩兩江總督,並授為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所有大江南北的水陸各軍悉歸其調遣。

此時,曾國藩雖至祁門,但兵將不齊,身邊能征善戰的兵力並不多,進援江浙是根本不現實的。目前,隻能立足皖南,爭取迅速攻克安慶。但為了應付鹹豐皇帝,曾國藩隻好對鹹豐皇帝開空頭支票:“皖南進兵,必須能保寧國、能複廣德,乃有進兵東下之路。”因為此時太平軍已占領廣德,而軍事重鎮寧國正處於被太平軍包圍之中。所以,曾國藩的當務之急是先解寧國之圍,保住祁門東向的門戶。誰知,八月十二日,清軍在損失了近六千人之後,寧國府被攻陷。這就迫使曾國藩隻能改攻為守,令張運蘭駐防旌德,鮑超堅守太平、李元度防禦徽州,以阻止太平軍的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