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為政之道(2)(3 / 3)

曾國藩到達天京以後,七月初四日“定議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日的奏折中,曾國藩向清朝廷表示:“臣統軍太多,即裁撤三四萬人,以節靡費。”從當時的材料來看,曾國藩裁撤湘軍的表麵原因是湘軍已成“強弩之末,銳氣全消”,而時人卻認為全是為了避鋒芒的借口。時人王定安就說過:“曾國藩謙退,以大功不易居,力言湘軍暮氣不可複用,主用淮軍。以後倚淮軍以平撚。然國藩之言,以避權勢,保令名。其後左宗棠、劉錦棠平定關外盜寇,威西域,席寶田征苗定黔中,王德榜與法朗西(法蘭西)戰越南,皆用湘軍,暮氣之說,庸足為定論乎?吾故曰,國藩之暮氣,謙也。”

當時曾國藩所統湘軍約計十二萬餘人,但左係湘軍進入浙江以後,已成獨立狀態,早在攻陷天京以前,江忠義、席寶田兩軍一萬人已調到江西,歸沈葆楨統轄,鮑超、周寬世兩軍兩萬餘人赴援江西以後,隨即也成為沈葆楨的麾下人馬,剩下的便隻有曾國荃統率的五萬人,而這些人也正是清政府最為擔心的。於是曾國藩從這五萬人開始進行裁撤。

曾國藩留張詩日等一萬餘人防守江寧,五萬人由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率領,至皖南、皖北作為巡防軍隊,裁撤了助攻天京的蕭衍慶部(李續宜舊部)近萬人和韋俊的兩千五百餘人。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又裁撤防軍以及十六營八千人,但隻有張詩日一營願隨曾國藩北上,其餘都不願北上,於是曾國藩又裁撤了其餘的七千五百人。之後,又陸續裁了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三軍。此時,曾國藩能夠調動的部隊隻剩下張詩日一營和劉鬆山老湘營六千人。

在裁撤湘軍的同時,曾國藩還奏請曾國荃因病開缺,回籍調養。此時,曾國荃因攻陷天京的所作所為,一時間已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清廷對他也最為擔心,唯恐他登高一呼,從者雲集,所以既想讓他早離軍營而又不想讓他赴浙江巡撫任。無奈,曾國藩隻好以其病情嚴重,奏請回鄉調理。很快清廷便批準了曾國藩所奏,並賞給曾國荃人參六兩,以示慰藉。而曾國荃卻大惑不解,憤憤不平溢於言表,甚至在眾人麵前大放厥詞以發泄其不平,使曾國藩十分難堪。曾國藩回憶說:“三年秋,吾進此城行署之日,舍弟甫解浙撫行,不平見於辭色。時會者盈庭,吾時無地置麵目。”

在曾國荃四十二歲生日那天,曾國藩還特意為他創作了七絕十二首以示祝壽。曾國藩的至誠話語,感動得曾國荃熱淚盈眶,竟放聲慟哭,以宣泄心中的抑鬱之氣。隨後,曾國荃返回家鄉,但怨氣難消,以致大病一場,從此,辭謝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春,清廷命其任湖北巡撫,他才前往上任。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曾國藩作了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曾國藩藏鋒的“龍蛇伸屈之道”,是一種自我保護、實現自我價值的生存之道。實際上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鋒芒引申指人顯露在外的才幹。有才幹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也會刺傷自己。露才一定要適時、適當。時時處處才華畢現隻會招致嫉恨和打擊,導致做人及事業的失敗。有誌於做大事的人,可能自認為才分很高,但切記要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