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滅太平軍後,曾國藩首先想到的是裁湘軍,但同時卻保留了淮軍。
不能太有權,但亦不可無權。無權則受人任意宰割,悔則晚矣。有人勸曾國藩急流勇退,曾國藩不聽,也是同樣的考慮。正因為他有這種謹慎態度,才得以善終。倘若追尋其居高位的奧秘所在,不過一“慎”字而已。道理人人能知,真正做到的,古今又有幾人?
大亂未平之際應學會藏身匿跡
【原典】
澄侯四弟左右:
頃接來緘,又得所寄吉安一緘,俱悉一切。朱太守來我縣,王、劉、蔣、唐往陪,而弟不往,宜其見怪。嗣後弟於縣城省城均不宜多去。處茲大亂未平之際,惟當藏身匿跡,不可稍露圭於外。至要至要。
吾年來飽閱世態,實畏宦途風波之險,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家中一切,有關係衙門者,以不與聞為妙。諸唯心照,不一一。
【譯文】
澄候四弟左右:
剛才接到來信,又接到你們寄往吉安的一封信,詳細地知道了一切。朱太守來到我縣,王、劉、蔣、唐前往作陪,而澄弟不去,這會讓他見怪。以後無論是縣城還是省城澄弟都不宜多去。處於現在這種大亂未平的時刻,隻應藏身匿跡,不可以稍稍在外顯露頭角。這是萬萬重要的。
我多曆盡世態炎涼,實在畏懼宦途風波的險惡,常常想及早抽身退出,以免獲罪。家中一切事務,如有關係到官府衙門的,以不聞不問為好。請大家理解我的一番苦心,不再一一敘說。
龍蛇伸屈之道乃生存之道
一個人應該和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適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浮於眾,眾必毀之。以退為進才能有一顆平凡的心,才不至於被外界左右,才能夠冷靜,才能夠務實,這是一個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碼的前提。
張衡曾說:“不患位之不尊,而患鋒之不藏。”有人說,曾國藩能夠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深諳藏鋒的道理。
曾國藩常用“厚藏匿銳,身體則如鼎之鎮”這兩句話教育僚屬及家人,這兩句話可以作為座右銘來遵守。“藏”是什麼?藏心是為了把鋒芒掩飾住,不讓別人察覺。即本來強,卻裝弱,本來大,卻裝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出擊,讓別人防不勝防。
曾國藩說:“藏,匿也,蓄也;鋒,尖也,銳也。藏鋒乃書家語,言筆藏而不露也。吾謂言多招禍,行多有辱。是故,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為君藏鋒,可以及遠;為臣藏鋒,也以至大。訥於言,慎於行。乃吉凶安危之關,成敗存亡之鍵也。”
屈是為了伸,藏鋒本是蓄誌,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誌從何來?曾國藩的“藏鋒”表現在他與君、與僚屬的共同處事上,這種藏鋒來自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會,來自一種儒釋道文化的綜合。
一般談曾國藩的思想往往隻談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麵研究過的人,曾國藩對道家文化也情有獨鍾,尤其是在他晚年時期。他終生都喜歡讀《老子》,且對受道家文化影響很深的蘇軾欽佩不已。在政治上、為人上,曾國藩崇尚儒家;在軍事上、養生上,曾國藩又崇尚道家。這些都為他掌握藏露之道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曾國藩認為,鋒芒會給人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人僅僅有才智不行,還要修煉自己,此間最重要的是去掉鋒芒、少言實幹。
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紅旗報捷,曾國藩把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就是為了藏住自己的鋒芒,尤其是裁減湘軍,留存淮軍,意義更為明顯。不裁湘軍,恐權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軍,手中不操鋒刃,則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鴻章留下淮軍以保留實力,從自己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