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淩晨,專列到達廈門,開進山洞,在山洞裏待了一個白天,夜間開到碼頭卸載。卸載用的鐵路吊車,是陶勇親自打電話請求鐵道部門調運的當時全國唯一一台30噸鐵路吊車。整個車運行動周密細致,萬無一失。
在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12艘魚雷艇被陶勇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搬到了廈門前線。
8月22日夜,6艘魚雷艇離開虎嶼,沿海岸線采取最低速度航渡,一進入敵雷達工作範圍,就編成並列方陣形的密集梯隊,一艘緊挨一艘。
這樣,在敵方雷達熒光屏上,6艘魚雷艇組成的反光信號和1艘75噸護衛艇的反光信號差不多。因為,魚雷艇是鋁合金殼,回波信號弱;護衛艇是鐵殼,回波信號強。雷達顯示的6艘魚雷艇就成了1艘護衛艇,達到了隱蔽的目的。
快艇進駐待機點鎮海角定台灣的前一天,廈門港航運公司的12艘大型機帆船就到定台灣分散拋錨,2艘帆船夾1艘快艇,並預留下魚雷艇錨的位置。快艇在天亮前進駐定台灣,分別靠上機帆船,放倒雷達天線,用防空網遮住艇體。帆船升起風帆,掛滿漁網,把緊靠在內側的小快艇遮掩得嚴嚴實實。
上午,海軍福建前線指揮部彭德清到定台灣看望快艇部隊,大隊參謀長張逸民從指揮艇下來,乘舢舨到陸地迎接。彭德清說:“我看了半天,以為你們沒到。”
為防止暴露目標,隱蔽期間部隊規定:白天人員不得在外麵走動;夜間嚴格燈火管製;不準往海麵拋物品;不準煮飯冒煙;不準發出大的響聲。
當地政府組織也很嚴密。機帆船上有黨支部,快艇部隊的食宿均由帆船負責;廈門航運公司的領導,親自在現場督戰,民兵對通往港灣的陸路和水路,實行嚴密封鎖。
快艇進駐定台灣的當天,國民黨空軍飛機兩次從上空飛過都沒有發現魚雷艇。國民黨海軍向台灣當局及美軍顧問團保證:金門前線共軍沒有海上進攻性武器。一直到戰鬥打響,國民黨軍始終沒有發現魚雷艇到福建前線。我軍偵察部門截獲金門防衛部向台灣報告:“我前沿陣地加強日夜觀察,沒有發現共軍有任何調動兵力的跡象,那種共軍要襲擊我軍的說法,純屬謠傳,不要輕信,把自己搞得神經過分緊張。”
戰前出色的隱蔽措施以及國民黨軍的毫無防備,為人民海軍首戰突襲成功創造了條件。
8月23日下午,炮擊金門開始,驚天動地的炮聲震撼大地。隱蔽在定台灣內的快艇部隊,戰鬥情緒高昂,看不見密集的炮彈帶著曳光飛掠海空的壯觀場麵,但聽見隆隆的炮聲似雷聲滾滾,經久不息。指揮所賦予快艇部隊的作戰任務是夜間出擊攻擊敵艦。當夜沒有情況。
8月24日2時05分,指揮所通報敵情:國民黨海軍4艘軍艦組成的運輸船隊從馬公來金門,其中“中”字號1艘(“中海”號坦克登陸艦)。運輸船隊大約16時抵料羅灣。16時30分,“中海”號等4艘艦船抵達金門海麵。
17時15分前指首長決定:岸炮先打新來的“中”字號,當敵逃竄時,快艇則堅決把它消滅。
18時07分又強調:快艇大隊在“中”字號出料羅灣後要包下來。此時,指揮所賦予快艇大隊的任務很明確,要擊沉剛從台灣來的“中海”號,擊沉進出料羅灣的“中”字號坦克登陸艦!
這時,金門海域有2艘“中”字號,一艘是“中”字號改裝的“台生”號運輸船,一艘就是“中海”號坦克登陸艦。滿載排水量均為4080噸,裝備有8門40炮和14門20炮(“台生”號火炮已拆除),是當時國民黨海軍噸位最大的艦船。8月23日炮擊開始時,“台生”輪正在金門料羅灣雙打街卸貨,連中5發炮彈,甲板冒煙起火,但損傷不大。艦長緊急倒車駛離岸灘,在料羅灣東南岸炮射程之外的海麵拋錨觀望。
24日17時18分,金門國民黨軍炮群經過比較充分的準備,搶先開炮,集中轟擊蓮河、圍頭解放軍炮兵陣地,發彈3500餘發,凶狠而猛烈。目的很明確:掩護料羅灣內的卸載。
乘此機會,“中海”和“台生”號迅速搶灘卸載。“台生”號裝載的主要是彈藥,卸載較慢;“中海”號運送的主要是人員,輸送較快。這樣,前線指揮部計劃阻止“中海”號進入料羅灣,在海上用岸炮和快艇將其擊沉的方案未能實現。
17時30分,帶傷的“台生”號和“中海”號開始外逃。彭德清當即命令鎮海指揮所,出動6艘魚雷艇,將敵艦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