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令河內介心中萌生不安的外國船隻事件,此時到底是個怎樣的情形呢?它們遊弋在何處,又將去往何方?
荷蘭貿易通商官屈爾求斯通報的美國海軍司令佩裏此時已經抵達亞洲,正在香港停留。
佩裏於前一年(嘉永5年)10月搭乘密西西比號軍艦離開美國,途經馬迪拉島、好望角和新加坡,最終抵達了香港。他計劃在香港集結海軍艦隊。
雖然此人缺少亞洲作戰的經驗,但是在美國海軍中卻享有很高的地位。
佩裏出生於太平洋捕鯨業的中心之一——羅德愛爾蘭州的首府佛羅維登,這裏有不少漁民常常前往東亞進行捕撈作業。或許,這正是佩裏被派往日本執行任務的原因。佩裏不僅有一位當過船長的父親,他的兩位哥哥也曾經加入過海軍。
佩裏16歲加入美國海軍,34年的海軍生涯將他磨礪成一位名副其實的職業海軍軍人。
在他30多年的海軍生涯中,有過三次輝煌的經曆,分別是參與驅逐西印度海盜的任務、擔任炮兵學校的教官以及在美墨戰爭中立下的戰功。
佩裏自接受對日交涉的使命伊始,便著手研究先前彼得失敗的原因。
他通過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彼得失敗的原因在於他的態度不夠強硬。顯然,他並沒有反省侵略別國這一行為本身有多麼荒謬。
佩裏暗暗地決定,無論日本政府是否願意,都必須憑借強大的壓力逼迫日本打開國門,認清世界形勢。
甚至在必要時不惜動用武力。
佩裏盤算著,萬一使用武力也無法達到目的,就占領琉球和小笠原群島,作為美國海軍的基地,也算挽回自己這個司令官的一點顏麵,以表示對祖國的忠誠。
從去年10月起,佩裏經過大約半年的海上航行,終於抵達了香港。不巧的是,就在這時大清國發生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為保護在華美國人,美國政府不得不繼續將護衛部隊留在中國。所以,艦隊的規模並未達到佩裏預先的計劃。
不久,佩裏從香港起航,經由上海,駛向琉球。琉球國王聞訊後大驚失色,根本不敢與佩裏直接會麵。不過,佩裏可不是那種輕易改變主意的人。
他先是狠狠地嚇唬了琉球國的總理,接著又闖進中山王府,繼而在那附近旁若無人地開始測量起來。
在佩裏之前,法國艦隊曾經到過琉球,要求與琉球通商貿易。見此情形,法國立即向佩裏抗議:明明是我們先看中了琉球,你們怎麼能搶占先機?
可是,佩裏根本不理睬法國的抗議。
完成了對琉球的勘測之後,佩裏徑直向著小笠原群島方向駛來。
小笠原群島的父島於天保元年(1830年)就已經被英國占領,這時移居在父島的是一個叫做納紮尼埃爾·劄巴裏的人。
佩裏先從劄巴裏手中買下了二見浦一塊計劃用來建設儲煤倉庫的土地,又傳授給他自治法和拓殖生產的方法。佩裏以此收買了劄巴裏,以便在必要時將父島作為自己的中轉基地。在他完成一連串的精心準備之後,重新撤回了琉球。
佩裏不愧是一名職業海軍軍人,他的良苦用心令人佩服。不過,他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就是這個居住在父島上的劄巴裏在十年之後居然被任命為日本小笠原開拓使,並宣誓效忠築後守水野,入籍日本,成了日本國民……
佩裏重新返回琉球之後,轉而搭乘薩斯喀那號旗艦,並率領密西西比號、薩拉托加號及普利茅斯號等3艘軍艦向日本進發。
佩裏原本計劃率領一支由12艘軍艦組成的艦隊進軍日本,不過由於恫嚇戰術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琉球,因此,他斷定即使沒有強大的艦隊,也能逼迫日本政府就範,於是就將艦隊減少到了4艘。
5月26日,佩裏從琉球出發,駛向日本。
當然,佩裏野心勃勃地試圖脅迫日本實行開國政策,不僅出於對區區小國日本的輕蔑,其中還不乏對荷蘭政府的不滿。
長期以來,荷蘭一直獨占對日本的通商貿易權。佩裏甚至懷疑,日本拒絕對美開國,是因為荷蘭另有圖謀,故意從中作梗。
“絕不能讓荷蘭的陰謀得逞,一定要讓日本知道美國的厲害。”
不過,將12艘軍艦一下減少到4艘,未免也太小瞧日本了吧。
5月26日,佩裏離開琉球。6月3日,他率領的艦隊出現在浦賀海域。他的到來,頓時在日本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