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蓋拉夫人,1945年9月出生於坦桑尼亞大陸姆萬紮地區馬孔戈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上世紀50年代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其父正是在這個時候積極投身於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參加了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坦盟)。蒙蓋拉夫人的父母頗有遠見,他們節衣縮食,供她上學,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對這份恩情,蒙蓋拉一直難以忘懷。由於受父親的影響,蒙蓋拉夫人從小就對政治感興趣。在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學習期間,她以父親為榜樣,也加入了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畢業後,她選擇了教師職業。她的理想是要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獲取知識,擺脫貧困。因此,無論備課還是課堂講授,她都一絲不苟,認真對待,受到學生的歡迎。自然,她出色的工作引起教育部門的注意。過了一段時期,她被調任中學和教師培訓學院督導。
20世紀70年代初,蒙蓋拉夫人放棄教師職業,投身政界,曾當選為坦盟在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分部的第一任主席和東非共同體議會議員。1977年2月坦盟與桑給巴爾地區的執政黨非洲設拉子黨合並,成立坦桑尼亞革命黨,尼雷爾為該黨主席。尼雷爾很欣賞蒙蓋拉夫人的魄力和膽識,而且革命黨領導層也需要婦女參與其中。於是經尼雷爾提名,蒙蓋拉夫人當選為該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成為坦桑尼亞最高決策層中的三名婦女之一。
20世紀80年代,蒙蓋拉夫人一直在政府內工作,先後任總理辦公室國務部長、社會福利部長以及土地、自然資源和旅遊部長。1991年出任坦桑駐印度高級專員。初人政界,她親身感受到社會對婦女參政的偏見,並為此付出了相當於男人雙倍的努力。
蒙蓋拉夫人為人謙和,求實穩健。卷卷的短發,不施粉黛,樸實無華,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普通的中年職業婦女。然而談到工作,她的思路非常敏捷,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顯出她的幹練和成熟。無論擔任何種職務,她都看做是對自己的挑戰和機遇,絕不會退縮不前。一旦接受了新的職務,剩下的便是“爭分奪秒地埋頭苦幹”。
但蒙蓋拉夫人也不是那種隻顧工作,不顧家庭的職業婦女。她很重視家庭的價值。她說,在發展中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密切,這是好事。我們應該保持好的傳統家庭價值觀,家庭成員的關係應當是平等、相互幫助和理解的夥伴關係。所以她的家庭就是一個和睦的家庭。身為坦桑國家檔案館館長的丈夫和4個孩子對她都很理解,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家務。而她隻要有空,也一定會親自下廚為全家做一頓可口的飯菜,或帶孩子們出去郊遊,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盡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的責任。她說,我還會為丈夫和孩子們唱歌呐!
1992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宣布任命格特魯德·蒙蓋拉夫人為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秘書長。這項任命是世界婦女運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許多人對這位坦桑尼亞駐印度高級專員的政治生涯、思想理念、家庭生活都不甚了解,不知加利秘書長為何將協調舉行這次世婦會的重任托付給她?
消息傳到坦桑尼亞,受到全國上下的熱烈歡迎,尤其坦桑婦女為有擔此重任的蒙蓋拉感到自豪。
加利秘書長任命蒙蓋拉夫人擔任第四次世婦會秘書長,肯定出於多方麵的考慮,但其中加利特別考慮的一點是蒙蓋拉夫人對婦女問題的關注,為爭取提高婦女地位所做的不懈努力。
蒙蓋拉夫人作為一名非洲婦女,對非洲婦女的苦難生活和遭遇的不平有深切的體會。她曾說過,中國有句話叫做“婦女能頂半邊天”,而非洲婦女頂的不止半邊天。非洲70%的糧食是她們生產出來的,除了承擔家務,撫養孩子,她們還為非洲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同時,這種艱苦的條件又磨煉了非洲婦女頑強、堅毅的品質。但是以酋長、長老為首領,男性決定一切的傳統社會在非洲仍有牢固的基礎。在一些黑非洲國家,婦女到死也沒有土地所有權,她們的財產繼承權得不到普遍承認。非洲的醫療保健水平低,經費少,非洲產婦死亡率居高不下,是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的兩倍。同時非洲婦女和兒童麵臨著一種新的、致命的艾滋病的威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超過600萬的非洲孕婦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用於防治疫病的經費卻微乎其微,而非洲每年用於武器的開支高達80億美元。蒙蓋拉夫人把這種軍火貿易斥之為“一種非人道的新型的奴隸貿易”。
蒙蓋拉夫人指出,非洲女性受教育的比例不高,性別歧視仍像曾經盛行非洲的種族問題那樣在黑非洲流行。據統計,非洲38%的婦女是文盲,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盲占50%,女孩子入學率明顯低於男孩子。蒙蓋拉夫人堅持認為,隻有婦女生活條件改善了,社會才能進步。隻有“男女平等”這一社會原則能最低限度地得到貫徹,婦女才能從她們現有的各種負擔中解脫出來,而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大阻礙就是性別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