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想把握某人當時當地的內心變化或是看清某人的性格,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腳,看他腳上的動作。盡管人的腳步因地因事而異,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腳語。在現實生活中,對於熟悉者,你不用觀其人,僅憑或急或輕或重或穩的腳步聲,就能判斷得八九不離十。
小馮在一家外商獨資企業上班,平時都住在公司的宿舍,隻有周末才能回家。最近,她越來越不願意回家了,倒也不是父母對自己不好,隻是因為每次回去,父母都要為自己忙前忙後,光是準備一日三餐就讓二老累得夠嗆。因此,她幹脆申請周末值班,這樣就可以有一個堂而皇之的不回家的理由。
這樣持續了幾周,父母倒也相安無事。但有時周末在公司也確實無事可做,這時她就總惦記著家中的父母。於是,她又想出一招,幹脆事先不告訴他們,來個“突然襲擊”。決定後,她便趕緊騎車回家。到了父母家樓下,停好自好車,如往常一樣快步走上樓梯。可是還沒等她走到二樓,就聽見樓梯盡頭傳來父親的大嗓門:“開門吧,你閨女回來了。”母親開門,伸頭看她的一刹那,她還沒走到家門口。進家後,小馮奇怪地問父親:“爸,你怎麼知道我回來了,我今天又沒有打電話。”父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從腳步聲中知道的,我能聽懂你的‘腳語’。”這著實讓小馮感到詫異,要知道她家這個單元一層6戶,8層的樓可住著百十號人呢,父親怎麼能如此準確地從眾多腳步聲中分辨出她的呢?父親微笑著說:“哪個父母聽不懂自己孩子的‘腳語’啊。”
看到這裏,我們就不會對上麵的觀點再有所懷疑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腳語”了解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的性格特征,對形成融洽的氣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一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不僅僅會善於觀察人物麵部的變化,更會從腳這一個小細節中解讀對方的內心活動和性格特點,這樣也有利於自己下一步的交流或目標的實現。
從手勢變化看內心變化
據科學調查研究,肢體語言通常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它很少具有欺騙性,所以在想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況時,肢體動作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工具。而這些肢體語言中,“手語”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中國自古就有“十指連心”這樣的說法。古人認為,手指的動作變化與人心的變化是相互照應的。手勢也被認為是人們的第二語言。的確,一個人的手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語言的不足,增加語言的分量。比如,一個人心裏高興的時候,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把兩手舉在空中揮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舞足蹈;而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時,則往往會忍不住抱頭彎腰,使身體縮成一團;我們也經常看到當一個人憤怒時,會舉拳猛擊,發泄不滿。
可見,手勢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直觀反映,同時也能夠表達出自己和對他人的看法。然而,在現實的社會交往中,很多人都知道通過觀察麵部表情來了解對方的心理,很少注意到手勢的作用,很多時候手的動作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一個人的心理。
當一些手勢成為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習慣時,它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感情在裏麵。因此幾乎每一個手勢都是內心情感的流露,那些比較情緒化的人的手勢更是如此。下麵我們就來具體地解讀每一個手勢的內在含意吧:
1.解開外衣紐扣
在普通場合喜歡解開外衣紐扣的人的內心真誠友善,他們在陌生人麵前表達思想時,最直接的動作就是解開外衣的紐扣,甚至脫掉外衣。而那些在商業談判會議上一會兒解開紐扣,一會兒又係上紐扣的人,意誌不堅定、比較優柔寡斷、做事猶豫不決。
2.蹺起大拇指
蹺起大拇指,更多的時候是表示稱讚的意思。喜歡蹺大拇指的人是典型的力量型的人,他們往往喜歡爭強好勝,具有較強的支配能力。蹺大拇指的手勢語言有時還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幽默風格。
3.攥緊拳頭
攥緊拳頭表示力量和信心。一般情況下,在嚴肅、莊重的場合宣誓時,必須要右手握拳,並舉至右側齊眉高度。如果是在演講或說話時,攥緊拳頭則是向聽眾表示:“我是充滿著力量的。”但是,如果是在與自己有矛盾的人麵前攥緊拳頭,則表示有進攻的意思。
4.拍案而起
采用這種手勢的人讓人感到神聖不可侵犯,這種人有很強的自尊心。另外,這種人讓人感到充滿力量和智慧。拍案而起有兩種目的:其一是維護自己的尊嚴;其二是強烈地譴責對方。
5.手勢上揚
手勢上揚,是一種幅度比較大的手勢動作,能讓對方產生比較鮮明的視覺形象,能把人們帶進富有形式美的社會內容的主觀感受之中。手勢上揚,表示滿意、讚同、鼓舞或號召,也用於打招呼。比如,老朋友相見的時候,遠遠地把手揚起,就像在說:“你好!”
一個人在演講或說話時用這種手勢,是最能體現個人風格。喜歡用這種手勢的人大多很豪放、開朗、不拘於形式。采用這種手勢,還能夠在無形中給人一種向上和振奮的力量。手勢上揚是一種富有激情的手部動作,這種手勢是很受人歡迎的,它能夠從側麵反映出這個人的大度、豪放和號召力。
6.手勢下劈
不管是在公司還是在一些行政的場所,我們會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一些領導在講話時,為了強調自己的觀點,經常喜歡把手勢往下劈,因為手勢下劈,能夠讓人感到一種不容置疑之勢,這也從側麵反映出這個人說話的分量。喜歡使用手勢下劈動作的人,一般都有一種高傲自負、高高在上之勢,這類人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他說的話,不容別人反駁。手勢下劈一般蘊涵的意思是:“這件事就這麼辦”“這事情就這樣決定了”等等。
7.雙手平攤
一般來講,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坦率與真誠,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察其手掌姿勢是否是雙手攤開。因此,在交談中,當對方出現這種手勢時,我們就能預感到對方將要講真話。雙手攤開,表示真實、坦誠,同時也能鼓勵對方坦誠相待。當一個人與你交談時,不時地伸出雙手攤開,這說明他是誠實可靠的。
8.十指交叉
通常來講,人們在愉快地談話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將十指交叉。有的人舉在麵前,麵帶微笑地看著對方,而有的人則是平放在桌麵上。在以往,很多人對此的解讀就是:這一類人往往是比較自信的。不過,著名的心理學家尼倫伯格和卡萊羅卻認為,十指交叉是一種表示心理不安的手勢,表明其在掩飾消極態度。
可見,手勢不僅僅代表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更是一個人性情和內心的外在流露。因此,聰明的人總是善於觀察對方的手勢變化,破譯出對方的心理密碼。
打電話的動作所展現的信息
近年來,隨著通信業的發展,電話已經成為人們語言傳輸的一個重要工具,然而,恰恰是這個普遍的通訊工具,成為一個人性情的顯示器。由於經常性地使用通訊工具,人們逐漸養成了屬於自己的特定習慣,而這些習慣同樣是人性格的反映。美國的心理學家阿尼斯特·狄查認為,可根據打電話的動作來了解一個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仔細地觀察打電話人的動作,我們要善於從一些打電話的小習慣中歸納出人的心理特征。
1.雙手握話筒的人
這一類人對暗示很敏感,易受外界的影響。這樣握聽筒的女性,一談起戀愛來,很容易受人的影響,性格也會隨之起變化。這樣握聽筒的男性,大多會有一些女性氣質,對於一些細微的事情,往往也會左思右想,優柔寡斷,不知如何是好。在生活中,這一類人做任何事情經常畏首畏尾,舉棋不定,這也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負麵的影響。
2.握住話筒中間的人
當接打電話時,他們會握住話筒的中間部分,讓話筒與口、耳保持適當距離而交談。不論男女,采用這種握法通常是處於較安定的心理狀態,性格較溫順,不會無理強求。一般擔任銀行職員或秘書等工作者常見這種握法,電話中談吐沉靜,屬於溫和的性格。
3.隨意握電話的人
這一類人沒有特殊的習慣,一切動作均出於自然,想怎麼握就怎麼握,怎麼方便合適就怎麼來。不過,你可千萬別把他們歸類為沒有性格或性格不明顯的那種人,他們往往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極強的自信心,能夠對自己的生活控製自如,而且能屈能伸,有實現偉大夢想的可能,而前提是他們要樹立遠大的目標。現實中這一類人生性友善,能夠體諒他人,在別人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所以,這一類人是值得我們去交往的。
4.用肩和頭夾話筒的人
習慣把聽筒夾在頭和肩之間的人,倒不是因為工作繁忙而騰不出手來握住話筒,或是有其他的事情需要用手處理,而是他們的習慣。他們或許空著雙手什麼也沒幹,隻把手交叉著放到自己的肚子上。這種態度給人一種自負的感覺,但這其實是他們謹慎的本性在起作用,他們對任何事情必先考慮周詳,之後才作出決定,因此犯錯誤的概率十分低。
5.緊抓話筒上端的人
這一類人以女性居多,這樣的女性往往有一種歇斯底裏的特征,隻要有一點小事不合心意,就會大發脾氣,情緒改變非常快,所以與周圍人的關係常常很緊張。這種女性與異性相處時,經常過於任性,使對方束手無策,陷入困難的處境。不過,這樣握聽筒的男性,常常因為頭腦靈活、善於應變,而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深得大家的喜歡。
6.緊抓話筒下端的人
這種人往往外圓內方,表麵看似怯懦溫順,其實個性堅毅,對事對人一旦下定決心,永不改變。這種抓話筒的方式在男性中較多,他們大都性格幹脆,做事爽快。不過,這樣握聽筒的女性,往往對事物的好惡十分明顯,且固執到底,遇事全憑自己的好惡,一點兒也沒有通融的餘地,因此她們一般不太討男性的喜歡。
7.輕握話筒顯得有氣無力
這一類人多半是具有獨創性及唯美派的人,但是做事無法持久,是忽冷忽熱的類型。這種人在打電話時不會東聊西扯浪費時間。不過,他們打電話常常隻是為了宣泄而很少去傾聽對方。生活中,這一類人一般缺乏傾聽的精神,喜歡一味地訴說。
8.電話線繞指型的人
我們會經常見到,一些人在打電話時不停地玩弄電話線。此類人生性豁達,玩世不恭,非常樂天知命。這種行為多見於女性,她們比較喜歡空想,一方麵多愁善感,另一方麵又有倔強的脾性,這一類人在電話中一說起話來常常會沒完沒了。
9.講究舒適的人
在打電話時,這一類人一般認為,打電話隻需要一隻手、一張嘴和一隻耳朵,其他的都屬於自己支配。所以有人在用電話時舒舒服服地坐著或躺著,一派悠閑自得、沉穩鎮定的樣子,甚至袒胸露背,反正對方看不到。愉悅的心情和舒服的感覺有助於更好地進行交流,圓滿地完成通話內容。其實,這是沒有心理負擔的一種表現,這一類人生性沉穩鎮定,泰山壓頂麵不改色,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通話當中會有什麼意外。
10.用筆撥號的人
特別是在職場上,我們會經常見到一些人用鉛筆或圓珠筆去撥號碼。別以為這一類人是在顯示自己,其實,這種人既不是故作姿態以顯示與眾不同,也不是有什麼忌諱而遠離號碼鍵,而是他們經常處於緊張的生活狀態,且不讓自己有片刻的空閑。他們的性情通常比較急躁,做事風風火火。這一類人做事一般是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
11.聽筒離開耳朵的女人
這一類的女性往往社交能力是相當強的,並且有很強的自信心,十分好勝,也很希望周圍的人能夠注意她。但是,這樣的女性一旦遇到她所傾心的男性,則會一改以往任性的性格。不過,現實中這樣握聽筒的男性則比較少見。
12.邊走邊談的人
這一類人一般不喜歡任何刻板的工作,甚至在熊掌和魚肉不可兼得之時,寧願放棄高薪工作,隻為尋求身心的自由和灑脫;也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幹好工作,將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這一類人一般好奇心極重,喜歡新鮮事物,這也是他們無法麵對單調工作的原因之一。
13.握話筒時伸直食指
這種握法通常表明此人自尊心強、自我意識強、好惡明顯。這種人往往討厭受人命令,具有強烈的支配欲,隨時渴望向嶄新的事物挑戰,他們一般都充滿著激情。
打電話,一個看似簡單的生活習慣和動作,裏麵卻潛藏著性情、心理的秘密。在人際的交往中或者是在職場上,如果你想要了解對方的性情和生活習慣,不妨仔細地觀察一下他們在打電話時表現出來的各種身體姿態和語言。
撒謊者常常觸摸自己的鼻子
古時候的人曾流傳下來這麼一句話:“鼻子直通大腦。”認為鼻子是一種傳達信號的工具。據科學發現,撒謊的時候,人的神經末梢也隨之被刺痛。因此,說謊的人往往非常喜歡觸摸自己的鼻子,這樣是為了緩解一下這種感覺。
另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認為:當不好的想法進入大腦之後,下意識就會指示手遮著嘴,但到了最後關頭,又怕表現得太明顯,因此,就隻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一下。
摸鼻子和遮嘴一樣,摸鼻姿勢在說話人使用時則表示欺騙,在聽者來說則表示對說話者的懷疑。有一次一位年輕人在路易斯維爾大學與柏威斯德教授討論書本的事,當教授問到他對一本現代古典作品的意見時,年輕人擦揉著鼻子,說他非常欣賞這本書。教授說:“其實你根本不喜歡這本書。”他被這句評語給驚住了,但是仍不明白自己是怎麼露出馬腳的,於是承認他隻讀了幾頁而已,並且“發現它們都是愚昧不堪的”。這得怪他不該在行家麵前擦揉鼻子。
《木偶奇遇記》裏有這樣一段對白:
“怎麼知道我在說謊?”
“我親愛的孩子,謊話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它們隻有兩種,一種是短腿的,一種是長鼻子的。你說的謊就是長鼻子的。”
在童話故事裏,匹諾曹說謊時鼻子會變長,也就有了“撒謊會長鼻子”這一個有趣的說法,但在現實的生理反應中,撒謊確實會引發鼻子部位的血液流量增大,導致鼻子膨脹而產生刺癢的感覺。所以,人在撒謊時觸摸鼻子也是常見的肢體動作。
美國芝加哥的嗅覺與味覺治療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家們發現,當人們撒謊時,人體中的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化學物質就會被釋放出來,從而引起鼻腔內部的細胞腫脹。科學家還通過可以顯示身體內部血液流量的特殊成像儀器,揭示出血壓也會因為撒謊而上升。
這項研究顯示了人們的鼻子在撒謊過程中會因為血液流量上升而增大,科學家們將這種奇特的生理反應命名為“皮諾基奧效應”。血壓上升導致鼻子膨脹,從而引發鼻腔的神經末梢傳遞出刺癢的感覺,於是就會促使人們隻能頻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緩發癢的症狀。
當然了,觸摸鼻子的手勢一般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幾下,有時甚至隻是略微輕觸,幾乎令人難以察覺,特別是女人在做這個手勢時比男人的動作幅度更小,或許是為了避免弄花臉上的妝容。
美國的神經學者阿蘭·赫希和精神病學者查爾斯·沃爾夫深入研究了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就莫妮卡·萊溫斯基醜聞事件向陪審團陳述的證詞。他們發現克林頓在說真話時很少觸摸自己的鼻子,但是,隻要克林頓一撒謊,他的身體也就隨著發生一些反應:他的眉頭就會在謊言出口之前不經意地微微一皺,而且每四分鍾觸摸一次鼻子。據錄像的顯示發現,克林頓陳述證詞期間觸摸鼻子的總數達到26次之多。
這是一個妻子看完美劇《別對我撒謊》後的描述:“自從看了這部美劇以後,我就開始用裏邊教的各種方法來分析老公跟我說話時的語氣、動作、表情,以此來判斷他是不是在對我撒謊。上周五,他打電話對我說要加班,但是說話時吞吞吐吐的,我一猜就知道他在撒謊。說話時重複、遲疑,這時候的他沒有辦法很好地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說話變得語無倫次,種種的生理的反應證明了我的判斷。然而,我故意裝作不知道,我看看他有什麼可隱瞞的。於是,我來到他的公司樓下等著他,他下班後,我就偷偷跟蹤他。我發現原來他隻是跟他的幾個好朋友聚會,之所以瞞著我,大概是因為我曾經說他們是‘狐朋狗友’。晚上他回到家,我也假裝什麼都不知道,拉過他的手問他:‘今天是不是很辛苦?工作完成了嗎?’他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說:‘我努力工作都是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辛苦。’我知道,在現實中男人摸鼻子,通常是在說謊。對於老公的謊言,我一笑置之並沒有戳破。”
確實在現實中,我們要注意觀察對方在說話時鼻子的小動作,如果我們碰到的是無傷大雅的小謊言,最好不要介意,還能檢討一下他為何要對自己說謊,讓自己也更加完善。不過,若是在原則性問題上撒謊,我們也就要考慮是否要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了。
摸鼻子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小動作。然而,鑒定他人是否在說謊時,還需結合其他說謊跡象來進行解讀,有時候對方做出這個動作隻是因為花粉感冒、過敏,或者是被眼鏡壓迫而感到不舒服。同樣,當一個人處在焦慮、不安或者憤怒的情緒之中時,他的鼻腔血管也會膨脹,也會出現觸摸鼻子的情況。
所以,一個人鼻子的某些小動作是鑒定對方是否在說謊的輔助手段,不過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借助這個手段時,要記住這樣一個規則:單純的鼻子發癢往往隻會引發人們反複摩擦鼻子這個單一的手勢,而和人們整個對話的內容、節奏沒有任何關聯;但如果這之間存在某種聯係,我們就必須對他的談話內容加以警惕了。
通過睡姿一眼看透人的性格
睡眠是人們每天都必須做的一件事,睡眠是消除大腦疲勞的主要方式,但是,睡眠的時間和質量卻因人而異。
英國瓦維克大學的西蒙·威廉斯博士在最近一期的《社會學》雜誌撰文中,根據地點、時間、表現等因素,將人的睡眠習慣劃分出不同的類型,並據此證明了人們的睡眠習慣會透露出他們不同的性格。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不同的睡眠習慣會反映出人們哪些不同的性格:
1.仰臥、曲起雙腿的睡姿的人
這種人是做事總是小心翼翼,而且非常謹慎,一旦決定要完成一件事,便會腳踏實地去完成。雖然從外表看來這類人是個循規蹈矩的,但單獨與異性在一起時,他們卻會非常大膽而熱情,令人詫異他們的表裏不一;基本上,這類人的內在性情還算是活潑開朗的,由於他們謹慎細密的心思,從事與商業營利有關的活動會比較成功。
2.彎曲一條腿的側臥睡姿的人
這類人的個性有點傾向於容易大驚小怪而且難以取悅。他們總喜歡發牢騷、抱怨。所以可想而知,這一類人的另外一個別名可能就叫做緊張。他們很容易就神經緊繃,或對小事作出過度的反應。
3.躺在胳臂上的睡姿的人
這類人溫文有禮、誠懇可愛。但是,沒有什麼事是完美無缺的。他們生活的重心必須從建立自己的自信心開始,學習去接受錯誤與不完美,去明了這其實是自我成長的代價,如此幸福才會跟著來。
4.習慣倒向一邊的睡姿的人
這種睡姿顯示出這一類人是一個有自信的人。由於他們的努力不輟,不管他們做什麼事都很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