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體”察人心:破解肢體語言的密碼(1 / 3)

一個人的情緒變化、心理活動一般都會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來,肢體語言是一個人內心的一麵鏡子。如果一個人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單純的語言成分隻占到7%,而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體態來傳達。人的身體會受情緒、感覺、興趣的支配和驅使,因此,當人們害怕的時候會不停地哆嗦,當人們自信的時候會昂首挺胸,當人們高興的時候會手舞足蹈……

這些肢體語言是人下意識的舉動,它們也很少具有欺騙性。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一定要讀懂對方的肢體語言。

從小動作上閱讀人心

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人的種種心理反應都會通過人的肢體動作反映出來,比如我們心虛的時候,經常會摸鼻子;思考的時候經常會托著下巴,緊張的時候會撓耳朵……肢體好像一個人情緒的晴雨表。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肢體小動作來判斷他的內心世界。因為肢體上的這些小動作通常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很少具有欺騙性。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些肢體上的小細節,以更快速、準確地了解交談對象。

我們在和陌生人第一次見麵時,要如何在談話一開始的幾分鍾內了解這個人?這得依靠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當你和對方麵對麵接觸時,得隨時保持警覺,任何細節都不能放過。要觀察對方的臉部表情、坐姿、雙手放的位置、穿著打扮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特別注意對方的行為是否出現異常。例如原本放在桌上的雙手突然環抱在胸前或放在大腿上,可能代表情勢變得對他不利。

身體動作除了顯示對方當下的狀態之外,很多時候也是個性的展現。日本管理顧問武田哲男歸納出幾種常見的習慣動作,反映了特定的個性與行為模式:

喜歡眨眼的人——這種人心胸狹隘,不太能夠被信任。如果和這種人進行交涉或有事相托時應給予高度重視。

習慣盯著別人看的人——代表警戒心很強,不容易表露內心情感,所以麵對他們,避免出現過度熱情或是開玩笑的言語。

喜歡提高音量說話的人——這些人多半是自我主義者,他們一般非常自信,如果你認為自己不適合奉承別人,最好和這種人劃清界線。

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樣的穿著也代表個性隨和,他們在麵對人情壓力時容易屈服,所以有事情找他們商量時,套交情遠比公事公辦要來得有效。

一坐下就喜歡翹腳的人——這種人充滿企圖心與自信心,而且具有行動力,下定決心後會立刻行動。

邊說話邊摸下巴的人——這一類人通常個性謹慎,警戒心非常強。

將兩手環抱在胸前的人——他們一般做事非常謹慎,行動力強,堅持己見。

觸摸或按摩頸部的人——人們常常是在情緒緊張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小動作。因為我們的頸部有許多神經末梢,隻要稍加按摩,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壓與心跳速度,消除緊張。另外,按摩額頭或是摸耳垂,也都是一般人緊張時會出現的動作。而如果男生拉著領帶,或是女生玩弄頸上的項鏈,也代表同樣的意思。

深呼吸或是話變多的人——深呼吸是立即平緩情緒的最簡單方法,因此當你看到對方深呼吸,就知道他可能在壓抑自己的情緒。或是對方本來不太愛說話,卻在交談過程中突然話多了起來,也代表他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

把手放在大腿上的人——緊張時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將雙手放在大腿上來回摩擦。試圖平緩自己的情緒,因此這個動作也是另一個重要的線索。此外,有時候對方動作快速,決定很果斷,通常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沒信心。真正有自信的人會深思熟慮,而不是不假思索就作出決定,急著展現自己的信心。

在現實的交際中,當你觀察到以上的行為時,就可以依據情況決定自己是否要乘勝追擊,迫使對方答應你的要求,或是說些話讓對方放鬆,以利於接下來的交談。

耳部小動作顯露人的內心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在屋外罵孩子,而孩子在自己的屋裏用兩隻手堵住自己的耳朵,代表的意思是他不想聽見父母罵他的聲音。而成年人在不想聽別人說話時,不會用手堵住耳朵,而會抓撓耳朵等等。對於耳朵,抓撓部位的不同,對應的意思也不盡相同,以下是對耳部不同行為的解讀。

1.不停地抓撓耳垂、耳背:表明這個人很焦慮

如果一個人不停地抓撓自己的耳垂、耳背等,表現出一副焦躁不安的樣子,通常說明這個人此時有困難、有難題、有比較棘手的事情。

陳雅潔是個非常細心的人,她總能時刻觀察到周圍人的動作變化並解讀出其中的意思。有一次,陳雅潔在工作之餘抬頭看了一眼周圍,發現背對著她坐著的楊希文正盯著電腦,不停地抓撓耳背。這時,陳雅潔悄悄走到楊希文跟前詢問其是否需要幫助。原來楊希文對圖片處理還不熟練,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題,半天沒有搞清楚。後來,陳雅潔三下五除二就幫他把這個問題搞定了,就這麼一個順手的小忙,陳雅潔贏得了楊希文的極大肯定,而其他同事都沒有發現這一細節,沒有人主動發現別人的問題並伸出援手。

陳雅潔隻看了楊希文一眼,看到的隻是他的後背,她是怎麼判斷出楊希文遇到了困難呢?相信各位都已經猜到了,就是楊希文那個不停抓撓耳朵的動作泄露了秘密。人們在心中焦慮時總會有不停抓撓、不停在座位上亂動等動作,這持續的小動作正反映出對方焦躁不安的內心。這時,如果你能看出其中的端倪,主動詢問對方,主動幫助對方,使對方順利渡過焦慮困境,你們的距離就會大大拉近。

2.把整個耳廓折向前蓋住耳洞:說明“我已經聽夠了”

在談話中,如果在你和別人交談的過程中,對方把整個耳郭折向前蓋住耳洞,那麼你應該立刻停止目前的談話,因為對方的這一動作已經向你暗示著:“我不想再聽你說了,我已經聽夠了,不要再逼我了。”

用耳廓蓋住耳洞,是直接阻止不願意聽的話進入耳朵的表現,這是所有抓撓耳朵部位中最直接傳達不耐煩、反感、厭惡等信息的動作。在影視的屏幕上,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情景,女主人公去相親,可是相親對象不是她喜歡的類型,而且還是個“話嘮”,女主人公常常一麵看著對方假裝微笑著,一麵卻把整個耳廓折向前蓋住耳洞。這個時候,耳朵裏有嗡嗡的響聲,之後,對方的聲音越來越遠,女主人公隻看著對方的嘴在不停地一開一合,而聽不見任何聲音。當然,這其中添加了電影語言,人的主觀感覺被放大了,但是這也更形象生動地傳達了人的感受和內心活動。

總之,一定要注意,如果在你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你對麵的人做出了用耳廓蓋住耳洞的動作,千萬記住:及時轉移話題或者停止交談,否則就會給人留下喋喋不休的印象。

3.用指尖掏耳朵:表示不屑

你正在熱情高漲地談論一件事情,而對方卻把指尖伸進耳道裏掏耳朵。當你觀察到對方的這個動作,你會非常不悅,因為這個動作表示對說話者的不敬和對所談論話題的不屑一顧。

這個時候,你可以很禮貌地提醒對方,微笑著詢問:“您在聽嗎?您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呢?”如果對麵坐著的是領導或者長輩,你就應該考慮轉換話題或者給對方發言的機會,因為繼續說下去也隻是無效溝通,對方的心思不在你的話題上,而是在他自己身上。

4.摩擦耳廓背後:否決你的意見

假設這樣一種情況:你是一個電腦銷售人員,你對一個顧客說:“這款電腦配置高,雙核的,2G的內存,500G的硬盤,而且隻要3000多塊錢……”然而,這位顧客看了一眼電腦,下意識地用手指摩擦了一下耳廓背後,把頭轉向一側,說:“我再考慮一下。”

這時,如果你繼續遊說對方買這款電腦的話,很可能會招致對方的反感,因為對方摩擦耳廓,表示對你的介紹已經不感興趣。他想通過摩擦耳廓來阻止這些話再進入自己的耳中。

同樣的道理,在商務談判中,假如你正在發表意見時,客戶側著頭用手指摩擦著耳朵,這代表客戶對你現在表達的觀點持相反意見,他正在醞釀著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因此,這個時候你應當給對方發表意見的機會,否則,交流就會沒有任何效果。

耳部的小動作的確蘊藏著許多內在信息,所以,在交際中,我們要注意觀察對方的耳部小動作,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耳態”,這個時候即使是耳朵非常癢,也不該當著別人的麵撓,否則這些抓撓耳朵的動作就會相應地給對方以負麵的感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從乘電梯的姿態看人的性格

繁華的都市中高樓林立,電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每天乘著密閉式的電梯升降上下,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電梯裏是平等的,但是他們的心理是各異的——乘電梯這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反映出了人們的性格特點與心理狀態。

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幾個不認識的人一起搭乘電梯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根據他們的神色表情、行為舉止判斷出他們的心理狀態。這是為什麼呢?

當一群陌生人一起搭乘電梯時,彼此之間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人走在大街上。與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過,或許他並不會產生異樣的感覺,但是如果有一個陌生人與之肩並肩地走在一起,那麼他可能就會本能地放慢腳步,甚至會下意識地判斷著一些侵害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類似的心理活動主要是由人們本能的安全戒備心理所決定,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學會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這是一種禮貌行為。

然而,在電梯這一封閉狹小的空間裏,人們之間的距離是被迫拉近的,彼此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心理反應,如果電梯是透明的,那麼心理上的刺激或許就會減少。這與我們擁擠在公共汽車或地鐵裏一樣,在封閉的空間或處於較近的距離時,人們的安全感受到某種威脅;而安全、自由、道德等受到潛在的影響時,人就會發自本能地作出某種反應。

乘電梯時,習慣低著頭看腳下的人往往不夠自信,換言之,或許他們更保守、本分一些。而且相對於那些在電梯裏用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別人的人來說,這樣也顯得更加禮貌。

現在,我們重點來說一下人們在等電梯時的種種心理反應。在等電梯的時候,不可能一直保持“立正”的姿勢,不同的人在同樣的情景下可能會不自覺地有一些身體上的外在反應,我們就是要從這些外在反應中讀懂他們的內心世界。

1.低頭看著地麵

這一類人大多數心理防衛意識比較強,不願輕易向人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但是這一類人也有許多優點,在生活中他們一般求知欲較強,博學多才。而在人際關係上,他們對於交朋友的態度更傾向於少而精,所以,他們的交際範圍往往不廣,但是卻能與每一位朋友培養深厚的感情。

2.重複多次按壓電梯按鈕

這一類人性子比較急躁,他們的時間觀念比較強,工作起來雷厲風行,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講究效率。不過,他們在生活中一般都比較隨和,在親友眼中性格溫和敦厚,人緣非常好。但是他們有時候會有些情緒化,還有可能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了周圍的人或事。

3.認真注視電梯樓層的指示數字,隻等電梯門開就立即走進去

通常來講,這一類人可能平時看上去比較沉默,不太受別人的歡迎,也不太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而真實的他們,其實是心地真誠、善良、坦率。他們比較喜歡幫助他人,且不善於拒絕,總是盡可能地去幫忙,很受周圍人的歡迎。這是他們的優點,但卻也因此顯得比較缺乏原則,成為他們的缺點所在。

4.不由自主地來回踱步或在地上跺腳

這一類人比較敏感甚至有些略帶神經質。他們洞察力非常強,內心世界豐富,並且比較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力。此外,這一類人往往也比較感性,如果具有一定的藝術才華,那麼應該盡量展示出來,很可能會在這方麵有所成就。

5.東張西望,或抬頭看看天花板

這一類人一般比較理性、穩重,辦事小心謹慎。他們做事非常有條理,很受周圍人特別是長輩的信任。此外,他們不太喜歡管閑事,不喜歡做冒險或沒有把握的事,因而在別人的眼中可能顯得有些過於保守或冷漠。

總之,電梯是生活在都市的人的一個舞台,隻要我們善於觀察,總能從中讀取不同人的性格和心理,讓自己在社交方麵多一份從容和自信。

通過站姿看透對方的內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起居飲食、厭惡愛好以及意識傾向,也正是這些方麵決定了我們的特征,顯示出了一個人的性情。美國夏威夷大學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的“站姿”往往可以顯示他的性格與內心。因而站姿也可以成為我們觀察一個人性情特點的依據。

1.站立的時候,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雙手插入褲袋的人

這一類人的性格偏於內向,並且十分傳統保守。他們城府很深,不會輕易地表露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與想法。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習慣步步為營,能夠做到十分嚴謹,他們的警惕性也非常高,不會輕易相信別人。

2.站立的時候,習慣把自己的雙手置於臀部的人

這樣的人做事比較認真,並且從不會輕率地作決定、下結論。他們的自主心很強,具有看似能夠駕馭一切的魅力。不過他們的性格比較固執,甚至有些頑固。而他們最大的缺點則是做事太過於主觀,而忽略了一些客觀存在的東西。

3.站立的時候,習慣把自己的雙手疊放在胸前的人

這種人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無論是多麼大的壓力和困境,他們都不輕易低頭,性格堅強而又倔強。不過這一類人的缺點是過於看重個人利益,總是害怕與別人的接近會影響自己。往往擺出一副拒人千裏之外的樣子。

4.站立的時候,習慣把自己的雙手握著放在背後的人

這種人情緒不太穩定,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高深莫測。不過他們為人極富有責任感,並且奉公守法,尊重權威,非常正直。而他們最大的優點則是能夠迅速接受新的觀點和思想,並且很有耐性。

5.站立的時候,習慣把一隻手放進口袋裏的人

這一類型的人有的時候很容易與人相處,能夠推心置腹地交流彼此的心事,但是有的時候又十分冷漠,對身邊的人處處提防,為自己建起了一道防護網,屬於複雜多變的性格類型。

6.站立的時候,習慣地把兩手握放在胸前的人

習慣這個動作的人,對自己所完成的事情充滿著成就感,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會表現得胸有成竹、信心十足。

7.站立的時候,習慣雙腳合並,雙手垂置身旁的人

這樣的人有著誠實可靠的性格,並且生性比較堅毅,做事循規蹈矩,不會向任何困難屈服低頭。

8.站立時不能靜止,並不斷改變站姿的人

這一類人往往不能安於平靜,他們的性格比較衝動急躁,甚至有些暴烈,經常讓身心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之中。他們的思想觀念會不斷地改變,並且喜歡接受一些新的挑戰。他們喜歡執行,不喜歡靜坐或者靜立,是典型的行動派。

9.站立的時候,習慣胸部挺起,脊背挺直雙目平視的人

這種人通常充滿自信。給人以活潑開朗、熱情奔放的印象,是十分開放的人。

10.站立的時候,習慣雙腿交叉著站立的人

這是一種嚴重缺乏自信心的表現,並且感到拘束。這種站立姿勢也在表示著一種輕微的拒絕或保留態度。

所以,我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要善於觀察不同人的不同站姿,從人站立的姿勢中考察其內心世界,這樣才能使我們更好地辨別身邊的各種人物。

“腳語”是獨特的心理泄露方式

英國心理學家莫裏斯經過研究發現:“人體中越是遠離大腦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不難想象,距離大腦中樞最遠的人體部位非腳莫屬。因此,腳比臉、手誠實得多。據悉一個人腳部的活動情況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講的腳語了。“腳語”不僅能夠泄露人的心緒,還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別是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我們要善於觀察對方的腳的一些細小動作,從對方腳的活動中解讀出對方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1.“腳語”泄露心緒

在現代漢語中,有許多描述腳步的形容詞,如描寫腳步的輕、急、穩、沉、亂等。其實,腳步的這些狀態與人的內心變化有著密切關係。因為,一個人的心情不同,他走路的姿勢也就會不同;人的性格不一樣,走起路來也有不同的風采。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人疾步如飛,而有的人走路蹣跚等等。也就是說,腳語是一種節奏,是為情緒打拍子的,如同舞場的旋律。“暴跳如雷”是自然界的快旋律和重節奏;“春風得意馬蹄疾”是另一種節奏,一種快旋律的輕節奏。不同的腳步節奏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特點。

心理專家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一些不經意的肢體語言,但恰恰是這些不經意之舉反映了人們真實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人們或是緊張,或是憂鬱的情緒。”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腳的動作也是人們的肢體語言之一,所以實際上,它比其他的肢體語言更真實、準確。然而它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

人的腳步可能因為某些突發的情況而變化,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腳語”。對於了解腳語的人來說,在與人接觸的時候,不用看見他本人,僅憑那或急、或重、或輕、或穩的腳步聲,就能判斷出十之八九。例如,當人們雙腳交疊時,就如同雙臂交疊一樣,屬於一種保護性的動作。在現實的交談中若對某人有好感,雙腿就會自然朝向某人交疊。談話的時候,腳尖翹起,身體前傾,表示殷切而願意合作,如果反之,要是身體挺直,兩腳交叉,這就意味著懷疑與防範。

在交往中,倘若有人一坐下來就蹺起二郎腿,表明他懷有不服輸的對抗意識。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女性身上的話,則表示她對自己的容貌有足夠的信心,也表示她有要顯示自己的欲望。

隻要你仔細觀察,人的心理指向往往也能從“腳語”中泄露出來。人在站立時,腳往往朝著主體心中惦念或追求的方向。這裏我們先來看一個生活中很有趣的例子:如果三位男士在一起談論公事,表麵上他們都十分專注地表述著各自的觀點,各抒己見。誰也沒有理會坐在一旁美麗的女助理,但是他們的腳卻泄露了他們的真實的意向。

他們的腳會同時指向那位女助理。也就是說,三位男士都在注意她。那三位男士的專心致誌隻是一種假象,真實心緒被隱藏起來了。隻是“腳語”背叛了他們,將他們心底的秘密泄露得一覽無遺。可見,解讀一個人的“腳語”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其心理。

2.腳語也能反映性格

著名的心理學家史諾嘉絲曾經對193個人作過三項不同的研究,發現“不但某種性格或某種心情的人會用不同的步姿走路,而且觀察者通常都能由人的步姿探測出他的性格”。

比如,走路大步,步子有彈力及擺動手臂,顯示一個人快樂、自信、友善,而且具有雄心壯誌;走路時拖著步子,步伐小或速度時快時慢,表示這個人有些自卑、消極,做事優柔寡斷。

實際上,就像其他肢體語言一樣,腳的習慣動作也有著自己的語言,“腳語”也會反映人的性格。通常,走路腳步重、大步流星的人,性格一般都是比較開朗,直率的;走路穩重、步子有節奏的人,性格則較為成熟老練;而走路小心翼翼的人,他們的性格往往比較細心精明。

從英國心理學家莫裏斯的研究裏我們可以了解到,“腳是不會說謊的”,它往往能將行為和最真實的性格與內心呈現出來,這就是“腳語”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與內心的原因。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腳與其外表很難一致,這是因為眼神、麵部表情以及其他肢體動作騙了你。比如,一個端莊秀美的女子走起路來卻匆匆忙忙,腳步重且亂,從“腳語”判斷她一定是個性格開朗、心直口快的痛快人,這就與其外表嚴重不符;反之,某人看上去五大三粗,但是走路卻是小心翼翼,其肯定是外粗內細的精明人,這種人在豪放的外表下難掩其內心的謹慎、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