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價格歧視(1 / 1)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你去商場購物的時候,同樣的東西,你問是一個價格,而你的愛人去問又是另一種價格,商家給商品的定價似乎是“看人定價”。而這種價格差異化的策略,也就是“價格歧視”。

而對於商家的這種價格歧視的經營策略,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的。因為做生意無非是為了賺錢和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因此,價格能抬高就盡量抬高。前提是商家也知道不是所有顧客都能接受他要的高價,因此在注重利潤的同時,他們也要保證銷量。這是因為如果商家隻注重單件的利潤,對所有的顧客都同等對待,按統一的高價出售,就有可能造成產品積壓、賣不出去的情況。

所以,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商家就想出了一套辦法,即按照消費者各自能承受的水平來定價。

這個條件是建立在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彈性上的,需求彈性就是指消費者對商品的需要程度,就如商場上的商品對某些人來說是不得不買,需求彈性就低;而對另一些人來說是可買可不買的,需求彈性就高。所以,需求彈性越高,消費者對價格就會越敏感。所以,商家會對需求彈性高的消費者收取低價,因為價格定高了就很容易失去這類對價格敏感的顧客。當然,對需求彈性低的消費者就要收取高價了,因為他們需求相對比較穩定。

商家根據消費者“需求彈性”這一心理特點對商品采取差別定價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方法就叫“價格歧視”。這種“價格歧視”可以讓商家從中謀取一些利益,但並不意味著“價格歧視”就可以隨隨便便地運用。因為每一個消費者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已的愛好、需求。所以就導致他們的“需求彈性”是有差別的,而這種“需求彈性”也就給“價格歧視”的使用帶來了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