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有國際貿易的國家都有一本“賬簿”,經濟學上叫國際收支表。它記錄了該國和其他國家商品進出口及資本輸入輸出方麵的情況,一般說來,這個賬簿會有兩種結果:
(1)貿易順差
貿易順差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該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
(2)貿易逆差
貿易逆差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又稱“入超”,或叫“貿易赤字”。表明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這會造成該國外彙儲備減少,商品國際競爭力弱。
國際貿易是為了賺錢,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淨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淨付出了錢。
一般說來,貿易順差將提供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為多生產出口產品而工作,所以人們期望出現這種情況。貿易逆差太嚴重會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會有嚴重的影響,因而各國政府都力圖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但貿易順差太多也不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意味著本國的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巨額的貿易順差還會帶來外彙儲備的膨脹,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也會以此為借口,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就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彙率機製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
在中國的曆史上,從明朝對外貿易開通之後,中國就一直是貿易順差。但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向中國銷售鴉片,中國的貿易順差轉為貿易逆差。一直到1985年,中國貿易才再次達到順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外貿易增長迅速上升到國際最高水平,為中國創造了世界第一的外彙儲備,國際組織認為中國的外貿是全球化時代最好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