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經濟共同體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比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
以歐盟為例。在幾十年的發展曆程中,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歐洲原子能委員會先後合並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並於後來改稱歐洲聯盟(EU)。而伴隨著歐盟發展的便是與之配套的各種經濟政策及措施:
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9年,歐共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首次降低10%的關稅;
1962年推廣共同的農業政策;
1968年製定共同對外關稅稅則;
1972年創立新的彙率製度,使各國貨幣浮動幅度降至2.25%;
1990年資本流動自由化;
1993年,歐共體實現單一大市場;
1993年,歐共體改稱為歐洲聯盟(EU);
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成立;
2002年,歐元開始在歐盟國流通。
這些措施都為推動歐洲經濟一體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的發展使得歐盟對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的“聚集效應”非常明顯,不僅有西歐的眾多經濟強國參與進來,許多中、東歐轉型國家也被吸引,這與歐盟實施的關稅同盟有直接的關係;歐盟在國際上的經濟、政治地位大大超過了其單個成員國,並對其他非歐盟國家產生了相當影響。
全球經濟一體化,意味著所有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全部破除,那將是一個經濟高度協調發展的世界。雖然它任重而道遠,但世界各國已經開始建立各種經濟聯盟,朝著自由貿易的目標努力前進。